叶鹏飞:乱名害实话共享

字体大小:

得鱼忘筌

针对网上出现提供非法更改私召车防伪贴纸服务的现象,陆路交通管理局表示已经就此报警处理。更改防伪贴纸让私召车脱去“德士”的形象,相信是为了满足部分司机开自用车的虚荣感。联系此前陆交局表示,正探讨在非繁忙时段和在低乘客率的地区,公众使用手机应用呼叫公共巴士的做法,使人觉得所谓的“共享经济”所导致的“创造性破坏”,似乎已经到了让人手足无措的地步。

“共享经济”的原意是通过智能科技的连通性便利,让闲置的资源能够发挥作用,及时配对市场供需。其中的关键概念是善用闲置资源,因而不必增加供应,减少浪费,让整体经济的运作更符合效率原则;Uber(共享汽车)和Airbnb(共享住房)初始运行时,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来操作的。然而发展至今,特别是财雄势大的创投资本的介入,非但已经颠覆了共享的初衷,所带来的破坏,更深度扰乱了市场乃至社会秩序,而且是未见“创造性”,只见“破坏”。

第一个受害者无疑是相对于“共享经济”的“传统经济”——互联网上信息自由共享,导致收费的新闻,特别是报纸的地位遭受前所未见的打击;互联网上视频影音的免费共享,改变了电视和电影产业的结构;当然,Uber的出现更导致一些城市的德士司机群起暴动抗争;而Airbnb也“专业化”,直接改装房子短期出租来同酒店业短兵相接。

另一个受害者则是被以“共享”之名,转移承担外部成本的当地社会。国际创投资本凭借新自由主义市场崇拜的意识形态,利用雄厚的资金打破了传统的主权国界,所到之处还未创造新就业的理想国,就已经让不少传统产业的就业横尸遍野,很多家庭因而陷入财务困境。此外,“共享”的隐藏成本,却堂而皇之的转嫁给社会——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随处乱停的共享脚踏车了,破坏景观之余也影响居民出行。

然而最大的受害者却是社会的是非观念。披上“共享”外衣却名不副实的新产业,导致了观念上的错乱。当前比如Uber和Airbnb等所谓的共享平台,实际上已经沦为大资本攫取大数据的手段,和原来调动闲置资源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共享”的光环却让其占尽便宜,造成了竞争上的不公平——私召车除了名分新鲜,运作方式大体上与德士类似,但是德士行业却得符合许多监管要求,比如考取证照、司机国籍和年龄限制等。Uber大举竞标新车吸引司机加入,推高车价,也让有需要的家庭望车兴叹。

这种观念的错乱形成了监管上的盲点。Uber明明如同德士,却因为“共享”的伪装而让监管当局网开一面。面对“共享脚踏车”扰乱社会整齐秩序,当局至今还表现得束手无策。探讨手机呼叫公共巴士的想法,更反映了一种对“共享”近似走火入魔的盲目崇拜,混淆了公共巴士和德士所服务的市场对象的分际。

“名不正则言不顺”,当名实脱钩,谎言就会流行;谎言流行则邪恶接踵而至。这并非危言耸听,所谓的“另类事实”腐蚀美国的政治文化就殷鉴不远——谁能想象得到新纳粹竟然敢公开在美国城市集会呢?唯有走出“共享”的魔咒,才能避免最终的“民无所措手足”。

(作者是本报言论组主任 yapph@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