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半杯水里的智慧国

字体大小:

慢三拍

用半杯水看智慧国,总有人欢喜有人忧,关键是正视另半个空杯子的人的问题和需要,引领人们看到另半杯的世界和机会。

到滨海花园的花穹或云雾林植物冷室参观,一些花木会有可以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的语音导览,非常方便比较习惯或只谙华文华语的本地和外国游客认识眼前的植物。

这个印有新加坡旅游局和滨海花园标志的语音导览(也有文字简介),看网上介绍还附有个小标语——让耳朵跟上旅行的脚步。

在新加坡下来加速挺进智慧国的路上,从政策构思到落实的思考,再到大小资讯科技项目与应用(apps)的创设,我们也应有类似的思维——让所有人跟上智慧国的脚步;让“心”跟上智慧国应有的价值观。

说到底,资讯科技或智慧国的建设都跟人有关,政策与设计跟不上人心,每一个设置就会成为使用上的痛点,痛点积少成多就让人们,尤其是年长者、中小企业和商贩,以及有语言障碍的人失去使用信心。

任何政策措施宣布与实行时,总会有半杯水的反应。满半杯——乐见其成的人自然能欣然接受,而因各种局限只能看到半个空杯子的人,自然有其抗拒和顾虑。半杯子状态是无可避免的现实状况,决策和行策的人,包括社会大众必须正视,不是只选择看满的半杯。智慧国要让所有人跟上(come along),就只能把空半杯子的人带上(bring along),让他们也能体会另半杯水满的安全和喜悦。

换句话说,智慧国的愿景应是让人们在生活、工作与学习上有更便捷与更能融入资讯科技环境的选择,能解除各种衣食住行上的痛点(障碍与不便)。最忌是错误地把跟不上科技的各社群当智慧国发展的痛点,以致政策执行上更是狭隘而不是更显包容,因而也更让他们无所适从。智慧国的建设毕竟不是为建造优胜劣汰的高效率却人心冷酷的环境。

就如李显龙总理在上星期天国庆群众大会演讲时强调,智慧国主要关于如何充分利用资讯科技创造新就业机会、商业契机,提升我国整体经济的竞争与生产力,并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便捷,使新加坡更宜居。

他在华语演讲中也进一步承诺,“智慧国就是通过现代科技让全体人民,无论老少,都能受惠,包括能改善年长者的日常生活。”

事实上,既然新加坡下来也将投入许多资源和精力在提升学前教育和推动全民健康——向糖尿病宣战——的国策上,智慧国的建设可把相关政策与措施连接起来,作为三合一的整体发展设计。

这当中,更要把智慧国建设应有的价值观,包括信息、知识与资源分享,包容与人文关怀融入整体三合一规划。

例如学前教育的提升,不只在师资与基础建设的投入,学前教育的课程在融入科技学习与创意思维时,更要着重树人和待人处事之道,更要学习交朋友而不是产生更多的小小低头族和宅男宅女,不知道怎么跟长辈相处。也需要更有意识地,让学校与家庭教育包含从生活中善用科技与创意造福社会与身边的人。

同样地,在对抗糖尿病推行健康生活上,资讯科技与生活上的应用软件,可更多融入这方面的知识和提醒,例如每个家庭可设立“三代同堂”的健康生活软件与网站,让小朋友和年长人士可一面学习上网,一面增长抗糖尿病与健康饮食等健康知识,同时也可通过知识话题分享或趣味竞争游戏,让祖孙有共同话题和健康生活的动力。与此同时,年长者也可快乐学习和利用有益他们的科技。

智慧国建设也可大量纳入新加坡的人文发展和正在推动的终身学习文化。就如滨海花园利用二维码机制提供语音导览,解决了部分人参观时的语言障碍,让更多人可分享滨海花园用心经营的植物与研究的大量相关知识,未来的新加坡社会,应更可充分利用智慧国科技,把国家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各族的语言与文化、水务和城市规划等资讯都数码化起来,让人们从出行、休闲到学习上,都随手可得,享受生活小知识的乐趣,并通过科技解决获得这些资讯的语言障碍。

在投资于未来的高科技建设,准备我国迎向高度资讯科技世界时,唯有把人的因素考虑在内,把人文关怀纳入各种政策与科技的设计文化里,智慧国才不会只是适于机器人操作与“生活”的社会。

今天的设计与实行如果容不下多元思考与耐心,下一代也会继承这样的心态,一切以自己的利益和方便为最大考量。

为此,在智慧国的发展与设计上,要多加的是对人与事的包容心、对受影响者的同理心考量,要多减除的是各使用环节上的大小障碍,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简化步骤和核实的程序。

例如政府正在力推的电子付费,目前因各种无现金付费方式的个别系统互不连接,的确造成许多不便,李显龙总理在演讲中表示政府已在解决,当局前天也已公开征求业界提出可支持小贩中心、邻里商店及咖啡店等接受小额付款的电子付费方案,并强调开发可让广大民众、商家与供应商等快速上手、安全与容易安装的电子付费设置。有关方案也须是商家、摊贩等小本生意者,都负担得起的。

用半杯水看智慧国,总有人欢喜有人忧,关键是正视另半个空杯子的人的问题和需要,引领人们看到另半杯的世界和机会。

智慧国的全景里,知识与机会的分享,设计与实行的包容,才能把半杯子填满,才能不离不散。

(作者是本报副总编辑 gohshe@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