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彬:独立空间之必要

字体大小:

侵晓窥语

出游怡保,无意间经过一间小店,大大的落地玻璃上印着“书菜生活馆”。有趣的店名勾起了兴趣,与我同游的永慧说:“进去看吧!”

一推木门,怎么锁着?我们来得早,店里还没正式营业。替我们开门的是店老板的儿子—— 这是家书店,褐色地板、木制书架、满满书籍、沉静朴素气氛,叫人喜欢它的朴实无华。

老板问我们是哪里人?我们聊得投契,老板便邀我们坐下,让孩子端茶,就这样边喝茶边聊天。

书店老板姓廖,他的太太在书店后面的厨房忙着,三个儿子随处走动翻书,有时跑来喝爸爸的茶。这既是书店,也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书店有个二楼,廖先生说:“楼上开放让附近的小朋友们有个补习、温习功课的空间。”

书店的前身是“学乐书苑”,经营已有十余年,是怡保唯一的独立中文书店,藏书多元,我喜见很多儿童绘本。小孩在小木桌前聚精会神地读着中文绘本,我感叹这是一幅在新加坡少见的画面。

廖先生说,维持书店是为爱书人打开一个阅读的实体空间:“从书店的藏书、书店摆设,读者可以了解店主的喜好和性格啊!”廖先生笑,我们也恍然大悟:“喔!是啊!”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许知远曾经评论:“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书店,它应该是一个展览空间,是一个思想交流空间,是一个人和人相聚的空间。”这家独立书店的特色在于秉持了书业特有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质。廖先生的坚持,为怡保提供了一抹极富色彩的人文面貌。

我们隔天(又在无意间)经过一道窄小的门,异常隐秘,几乎错过。我很好奇,永慧又说:“上去看看吧!”

那是一家叫做“上文”的小店,售卖东方文艺品、古玩,也是一家小茶坊。我们上楼才发现原来当天小店并没有营业,他们在准备为郑少如先生的“岁月·如花”画展做准备,我们来得不是时候。

但怡保人发挥了他们特有的热情,知道我们是旅客,不仅邀请我们上楼看画,还腾出桌椅,特地做我们的生意。我们则为打扰了他们的工作进展而感到不好意思。

“上文”顾名思义是“楼上的文艺空间”。那真是一个“空”间,可依据不同的需要变化转换。平时它是茶坊,有客人时就成了同道中人聚集的场地,又能随时变身文艺活动场所。

回去找了他们的面簿点赞,发现他们写过一篇题为《靜看窗外的日本客人》。一位来自大阪的客人来到了“上文”,独自安静地看着窗外街道,一坐竟坐了两个小时。他们写道:“我们想不通窗外什么景象让她如此着迷。这些街道的景象普通得让我们每天错过。或许这正是外国人想看的,怡保的日常吧。”

我却知道是为什么。“上文”为人打开的不仅是实体文化空间,更打开了一个心灵空间,让人能够自觉地静心、调息。

我想起与永慧在今年9月进行了一场空间与气息的探索,我们借用了九年剧场的排练场,在排练场内进行装置与改设,遂开放给公众。公众上门有免费的茶喝,可以任意选择在空间里阅读、绘画、写诗、聊天、观赏艺术作品。

有人抱孩子来玩、有人发呆一整天、有人当下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灵感……印象深刻的是前来的一对夫妻。那位妻子被生活的压力弄得很累,于是在空间里径自做瑜伽,拉筋、调息;完毕,喝茶,和丈夫一起自在离开,仿佛找到了重新踏入城市的力量。

我想,每一座城市都需要这样的空间:结合公共性和公益性;通过实体空间,为人们打开心灵空间。本地类似的空间有城市书房、草根书室;已经关门了的Booktique书店、“随意诗人”咖啡馆……独立空间不容易经营,但又是每一座城市里所必要的文化空间啊。

本地的“硬件”设施齐全,希望在我们迈向“智慧国”的同时,也不忘浇灌人们的“心灵软件”。

(作者是剧场/文字工作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