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萌:加把劲分享健康记录

当笔者回到新加坡,到竹脚妇幼医院看病时,感觉回到了“天堂”。(档案照片)
当笔者回到新加坡,到竹脚妇幼医院看病时,感觉回到了“天堂”。(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真正上载资料的家庭医生诊所少之又少(只有5%);而他们作为基层医疗的第一道服务线,少了这一块,“一个病人,一份记录”的愿景就只能停留在愿景。

去年10月,我带孩子去中国探亲时,她水土不服发高烧,吃了从新加坡带去的退烧药也不见效,只好带她到当地的妇幼儿童医院看病。那是当地一家比较有规模的医院,但从看门诊到出院这四天里,我把她的发病经过重复了不下四五次。

那里的医生早已不用纸笔记录病历,专科医生甚至还有一名助理在旁,把病历和医生的诊断和开药记录输入电脑。为了节省时间,电脑系统里还有“标准段落”,医生在问切时,只需输入不同病患的关键数据如体重、体温、血压等,省下不少撰写句子的时间。

可惜的是,即便是同一家医院,不同部门的病历系统似乎并没有“连网”,因此我才得不断把同样的事情说一遍,几天下来,睡眠不足导致好些细节已经记不清楚了。

当我们回到新加坡,到竹脚妇幼医院看病时,感觉回到了“天堂”,因为我们只需要跟紧急部门的医生复述一次,三个星期后看专科时,专科医生已经有了详细的病历。

需要向不同医生重复病发经过,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还是次要的,遇到记性不好、有多重慢性病的老人家,情况会更加复杂,因为他们家里往往还有一大堆从综合诊疗所、医院或家庭医生那里买回来的药,有的是治不同的病,有的甚至是同一种药的不同品牌版本。

一般上药开出去了就不能收回,有些医院的药剂师为了解决病患重复用药的问题,还特地为年长者提供咨询服务,但这毕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全盘解决问题。

卫生部早已注意到这当中存在很大的整合和协调空间,因此在若干年前就已经着手设立全国电子健康记录(简称NEHR),打造医疗服务业者的“互连互通”。

我在2011年底的一篇报道中就写道:“在不久的将来,病人到私人诊所或社区医院看病时,无需带着之前在别的医院看病时的医药报告或者一大包药,私人医生只要上网就能查看病历记录。”

快进到六年后的今天,除了公共医院已经做到这点,私人医疗界的步伐还是很慢。至今,虽然有1200多家医疗业者(包括所有医院、社区医院、超过半数家庭医生诊所和七成疗养院)能够看得到病历,真正上载资料的家庭医生诊所少之又少(只有5%);而他们作为基层医疗的第一道服务线,少了这一块,“一个病人,一份记录”的愿景就只能停留在愿景。

在数据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六年意味着什么?六年前,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搭德士要站在路边招手或打电话,看电影主要是上电影院、看国外电视节目还是依赖电缆电视的机顶盒、实体商场的新加坡热卖会还很受欢迎……

政府要到今年下半年才着手向国会提呈医疗服务法案,立法强制几乎所有需要挂牌注册的医疗业者,都必须把病历上载到NEHR。

为了照顾到需要花时间提升电脑系统的家庭医生诊所,卫生部给他们最长的宽限期。根据目前的计划,它们最迟到了2020年12月才必须上载病历,也就是距离现在还有三年时间。同一批必须上载病历的还有洗肾中心、疗养院、慢性病治疗小组、慈怀病院、提供捐血服务和癌症电疗服务的单位等等,换句话说,落实过程的“尾巴”还很长。

同时,卫生部拨款2000万元,为那些在2019年6月或更早之前就开始贡献资料给NEHR的业者,津贴提升诊所电脑系统所需承担的部分成本。

立法强制和拨款资助之外,政府也明确保证,病患个人资料会受到完善保护,不会泄露给雇主和保险公司,只能给有限的授权人员查看。

打造全国电子医疗记录的故事,听起来跟推广全国电子付款平台有些相像,在硬体技术和管制体系都十分领先的新加坡,偏偏在实现一体化这件事情上就是快不起来。看来,要享受今后无论到什么地方看病,都不用担心重复化验和配药的好处,各家医疗业者还得加把劲才能实现。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副主任yangme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