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端:新甘榜精神

笔者认为,居改进计划(HIP)意外地拉近了邻居们的距离。(档案照)
笔者认为,居改进计划(HIP)意外地拉近了邻居们的距离。(档案照)

字体大小:

众声道

为了迁到更靠近父母的住处,老二出生前,我们就开始物色新房子。很幸运的,我的老邻居决定出售组屋,我们一家搬回了高文,和我父母同座同层。这样一来,两家人可以互相照应,两老也能天天见到孙儿。

住进新家后,恬静的生活维持不到半年,区里就要准备开展家居改进计划(HIP)。虽然我们家刚装修无需任何改建,但我还是烦恼了一轮,担心工程会造成尘埃满天飞,嘈杂的声响会影响老二入眠,帮佣如果应付不了怎么办……

到头来,原来是庸人自扰。孩子没有不适应,只要关起窗户,还是可以睡得好。另外,我也觉得这场大规模的翻修工程,让邻里之间有意外的收获,变得更熟络,更亲近。

容我先介绍这栋组屋的概况。我和父母是1984年搬来的,是首批住户。过了30多年,我估计约60%的房子仍住着第一代屋主,但其余的房子有部分转手了超过一次。其中,有好些邻里是我结婚离开后才迁来的,所以我之前并不相熟。

要落实HIP,得经过居民投票的环节。在这之前,建屋发展局还会在组屋底层设立咨询处,帮助居民了解相关计划所涉及的费用以及居民可选择的配置等。即便屋主不需要或不愿意加入翻新,建屋局也会安排测试水管是否漏水。于是,我就从进出咨询处的过程开始,重新和街坊建立交情。

虽说投票是保密的,但职业病作祟,临近投票时,我若在等电梯或在组屋楼下的公园见到邻居,自然会聊起这个话题,分享意见。HIP确定进行后,承包商大队人马每天早上7时许就准备开工。这时,无论是上班族或是退休的“Uncle”“Auntie”,都会聚集在组屋底层的小卖部前,分享各自家中的装修进展。有些人是想等机会逮到工头投诉一番或做特别要求,有些人则是纯粹想听他人的经历,以做好应对10天装修的准备。七嘴八舌的交流中,参杂着宣泄负面情绪和分享贴士的正能量,让人觉得既有趣又温馨。

有些街坊认识多年,但一般只是早晚遇到打招呼,连姓氏都不清楚,更别说是串门子了。HIP却奇妙地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我们同层的邻居在房子装修完毕后,聘请了清洁公司的员工打扫房子。他担心清理的过程让自己的老母亲不适,所以见到我妈妈休假没上班,就商量着把他的母亲安置在我妈家里一个下午。我妈妈非常欢迎,那位老街坊也在那个午后第一次踏进妈妈的家。又有一次,隔壁的阿姨因为家里暂时切断水供应,跑来我们家“借水”。那也是我们毗邻10多年来,她第一次到我们家。另外,有好些邻居在工程完毕后,心情大好,也乐意让其他邻里参观自己的居所。

我两岁就住进组屋,直到如今。我很庆幸自己能在组屋成长,更感恩于孩子能够在老区的组屋度过童年。像我们这种屋龄超过30年的组屋,除了大门口,面向走廊的饭厅也有窗户,只要不封闭自己,邻居之间早出晚归都能说上几句。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睦邻意识,在日趋老龄化的社会里,孩子们也能从小习惯跟长辈接触,体恤长者。

我没有居住在甘榜的记忆,但若说组屋是垂直甘榜,那我想好好珍惜和提倡这样的新甘榜精神。我们的HIP已经进入尾声,但愿街坊之间的情感能更上一层楼,像以前的甘榜一样。

(作者是学生报主编 nengdua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