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漪:事无大小样样重要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本星期二我国数个地区如义顺与实里达突然下起冰雹,引得网民议论纷纷,更在社交媒体上猛转下冰雹的视频。

有网友开玩笑说“看起来好像冰糖”,也有人调侃“好像去体验下雪的感觉”。玩笑归玩笑,数名网民不禁直言:“赤道下冰雹,这天是怎么了。”

的确,这天是怎么了?

虽然赤道国家突下冰雹一般上不是因气候变化所致,但天气异样难免引人联想。

更何况开年至今,全世界各处频频遭受各种极端天气影响,从远至美国东岸的暴风雪,到席卷欧洲的“埃莉诺”风暴,再到撒哈拉沙漠下起37年来的第三场大雪。

这无疑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活脱脱的“老天生病了”的真实写照。

然而遗憾的是,国家气候变化秘书处2016年针对大众看待气候变化所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仅六成受访者觉得气候变化是新加坡刻不容缓须面对的问题;甚至还有三成公众认为,个人行为其实无法带来多大改变。

前段时间采访多名公众时,也有近一半的人就气候变化给出了“离我们很远”“事不关己”等的答案。

但当笔者以开年至今接二连三发生在我国的各种反常气象,如部分地区气温降至摄氏21.2度;一些地区四小时内下起平时半个月的降雨量等例子向他们解释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发现气候变化问题确实“发生在眼前”。

虽有了这层意识,但他们接着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能带来多大改变”“小国的作用有多大”。

一个人的作用确实不大,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的影响力也着实有限。但我们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

十根筷子、十兄弟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但为何不积极将这些道理引用在应对气候变化上?

我想当中原因之一或许是大家想象不到结果,也看不到目标所致。

政府日前就低碳经济召开咨询会时,有企业建议政府针对碳排放大户所在领域,设立明确减碳标准,让企业清楚各自的目标,从而妥善规划提升能源效率的投资。

同样的,企业与公众或许都想了解自己的每一点改变与努力,到底能对气候变化起到多大的作用。

企业的减排标准或许有赖政府与企业共同设立,但一般公众若想了解自己的减排成果,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便是查看自己的水电账单。

若公众愿意调高1度的冷气,每年或能节省约25元的电费;若改用风扇,每年节省的电费料可高达840元;若不再将家中电器设在待机状态,每年料也可省下70元的电费。

用水方面,比起两个勾的洗衣机,若选用四个勾的,每次洗衣的耗水量便可节省43%;若少洗5分钟的澡,甚至可节省约45公升的水。

调高冷气、关掉电器、缩短洗澡时间等,无疑都是日常小事,但倘若所有国人都愿意这么做,小事也能变成大事。因为这不仅能为自己节省日常开销,更能辅助新加坡朝着在2030年前,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从2005年的水平削减36%的方向稳健迈进。

气候变化面前,没有什么事是小事,只要愿意开始便是成功了一半。当你下一次有时间握着手机在面簿上点赞时,不妨也转头看看是否已关上家中电器的开关。

小小的一个举动,或许便能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带来正面的“蝴蝶效应”。

(作者是新闻中心记者 yuanyi@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