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与编号71978面对面

“大屠杀最后的瑞士幸存者”于上月在裕廊区域图书馆展出,图为幸存者妮娜·威的巨型肖像,讲述了一段劫后余生的记忆。(王美燕摄)
“大屠杀最后的瑞士幸存者”于上月在裕廊区域图书馆展出,图为幸存者妮娜·威的巨型肖像,讲述了一段劫后余生的记忆。(王美燕摄)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人类历史长,人生历程短,纵然未必对世界发生的每段历史都了如指掌,但对于20世纪最惨绝人寰的暴行之一的纳粹大屠杀,多少应有认识。

裕廊区域图书馆二楼展厅竖立了十多幅黑白巨型肖像看板,聚焦的都是在二战期间逃过纳粹大屠杀,后来在瑞士继续生活的幸存者。

这项名为“大屠杀最后的瑞士幸存者”(The Last Swiss Holocaust Survivors)的展览,在本区域罕见,由总部设于苏黎世的Gamaraal基金会推动,上星期天结束。

阳光从图书馆顶部的半透明玻璃窗透入,驱散了展品承载的阴郁与沉重;图书馆里人来人往,肖像吸引住眼球。

我看见那幅手臂半掩脸庞、左手刺上“71978”号的老妇肖像。

她是86岁的妮娜·威,1932年出生于捷克城镇克拉托维,1942年被驱逐到捷克的特莱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集中营。她后来与母亲一起被送往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母亲在38岁时疲劳过度逝世,妮娜·威则是被集中营的医生“选中劳改”而活了下来。

附在妮娜·威肖像​上的​说明,只有短短数行:“然后他们刺我:71978。我哭了许久。不是因为痛苦,不是;是因为那个编号。我失去了名字,我只是一个编号。母亲对我说:‘不要哭,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当我们回家时,你会去舞蹈学校,你会得到一个大手镯,没有人会看到这个编号。’我从来没有去过舞蹈学校,也从来没有得到手镯。”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以肖像方式,面对面向参观者讲述了他们悲惨的经验与记忆。直面的冲击,唤起我几年前在德国参观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所看见的毒气室、解剖室、焚化炉等场景。这些建筑是用来屠杀战俘和犹太平民。

伫立在看板前,正思索着瑞士为何事隔七十多载、反思当时对犹太人所实施的政策时,一名年约四五十岁的妇女走向我轻声问道:“他们是谁?发生过什么事?”

我用展览的名称回答解释,她不明白,后来以“对欧洲历史不熟”为由离开。

人类历史长,人生历程短,纵然未必对世界发生的每段历史都了如指掌,但对于20世纪最惨绝人寰的暴行之一的纳粹大屠杀,多少应有认识。

1933年至1945年是纳粹德国的黑暗时期,纳粹党利用国家机器和政治体制,屠杀夺走了600万名犹太人的生命。他们是在纳粹官民有系统和有组织的执行力下,死于集中营的毒气室,或惨遭不同残酷方式的杀害。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联合国于2005年决定,把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要人们牢记这一天。

二战过后,惨无人道的屠杀,其实从未停止。

​在亚洲,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生​的案例就有​1975年至1979年,红色高棉在柬埔寨设立屠杀场;1965年至1966年,印度尼西亚人对被指认的共产党员进行屠杀;1937年至1938年,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平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长达三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的屠杀……

世界发展至今,血腥味并没散。今年1月,缅甸军方承认杀害了10名罗兴亚人,但国际社会则估计已有超过7000人遇害;上个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叙利亚即刻停火30天,但停火协议未能落实,估计至今超过46万叙利亚平民在六年内战中死亡。

对于战争与屠杀,幸存者深有体会。他们亲身印证了人性的残忍,目睹了人类行坏的能力,告诉人们劫后余生的经历就是为了说明:历史可能重复,人类应该反思,更需要被提醒。

新春与幸存者面对面,她的耳提面命一再叮咛,经历过苦难的小国切记要防患于未然,除了加强自身的全面防卫能力,国民更要自我惕励,常存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ongb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