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安2018——坚韧团结 创新求变

何雪芬:赋格的艺术

马太说,断片不代表失败,而是可以衍生无数的可能。(何雪芬摄)
马太说,断片不代表失败,而是可以衍生无数的可能。(何雪芬摄)

字体大小:

世界是越来越紧密相连,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与个人和社会与社会之间真的生活在一起。语言固然便于沟通,却不是跨文化了解的必需条件。

在国家设计中心的Singaplural展览现场,创意公司马太夫妻给我做了作品解说,原来他们把陶土烧成通透细薄的灯具。现场展示的不单是美丽的成品,而是整个构思、实验的过程中,忐忑、懊恼、喜悦的心情记录。三个展台上展示了模具的测试与选择;根据本地的气候、窑的温度选择何种陶土,测试彩釉的效果,以及成品及断片。

一般情况下被视为“失败之作”的断片获得许多询问。来自荷兰的马太说,“成品(灯饰)只是一个固定的形貌,而断片却衍生各种想象,可以用作花具、用来陈设珠宝、或者拼凑成壁画等。”

测试彩釉的展台最受参观者欢迎,按动不同的按钮,相应的灯具就会亮起来。有趣的是同样厚度的灯具,用了同等重量的颜料,有的颜色却是不透光的。这是因为有机颜料在窑里加热挥发的过程中产生差异。不透光的当然就不适合做灯具。

我见马太的新加坡籍妻子大腹便便,送上祝福,两人绽开幸福的笑容,自嘲这是他们这个多元文化家庭的另一作品。

这阵子为主办首届新加坡文创大赛见了许多创意工作者。比赛固然是征求平面设计及生活产品设计,但因主题“我们的多元文化”,话题难免围绕在什么是新加坡文化。

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是新加坡的特色,要体现在创作上,最简便快速的是纳入文化符号和图腾。无独有偶,新加坡今年担任亚细安轮值主席国,赠予各国代表的纪念品,也以新加坡特色为考量。贸工部主要从本地美食、文化遗产及人才三方面,筛选了超过30个本地社会企业、品牌与设计师的作品。

辣椒螃蟹、红龟粿,红头巾、新加坡河的驳船、五石子童玩、新加坡英语等,都是产品设计师诠释新加坡故事的常见符号。把符号打造成商品,鱼尾狮是最成功的例子。鱼尾狮由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布仑纳设计,新加坡旅游局在1966年注册为商标,并于1971年委托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雕塑。

鱼尾狮狮头的设计灵感源自《马来纪年》,一位苏门答腊王子来到新加坡看见狮子,为这个小岛取名“新加坡拉”(在梵文中即“狮城”的意思)的故事。鱼尾代表更古早以前新加坡是个渔村。造型鲜明,文本丰富,结合行销,鱼尾狮成为新加坡名闻遐迩的象征。

在鱼尾狮问世50多年后办文创大赛,除了寻找一个可以代表新加坡,未来可以推向海外市场的商品,或者挖掘一个我们的菲利浦·史塔克(Philippe Starck);比赛更大意义在于希望跳脱既定印象,推动对新加坡文化的思考。

多元文化是新加坡丰富的资产,另一方面,建国以来,多元文化政策的讨论也从不间断。对华社来说,最常引起关注的是双语政策。近日《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刊登两年轻记者“六封信”,提出对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的讨论,其中“华人特权”和“保留特选中学”两题目,就犹如巨石激起千层浪。

根据法国学者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文化资本有利换取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以此类推,掌握双语的人,工作机会比较大。建国总理就认为,双语政策是新加坡成功故事的基石。

但若综合以上,根据华族为新加坡最大族群的客观事实,再以中国国力渐大,中国文化对新加坡华人社群的拉力的假设来抒发“华人特权”论,就未免以偏概全。双语政策并不是新加坡独有,在学府开设的语文特选课程也包括马来文、淡米尔文。若符合条件,学生也可以选修日文、法文、德文。

然而,语特学生毕竟只占少数,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母语,其他课文都以英文授课。英文作为本地及国际社会主要商贸语,地位牢不可破。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流通,人口流动性的普遍,同质的族群或民族文化已不复存在。

对于历史,我们是今人,也是古人。在时间轮咔嚓咔嚓的运转中,人们对文化、身份认同的诠释,有一个增长、变异的过程。新加坡建国半世纪,多元族群和平共处聚居,并不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结果。根据国家信约“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强调国家认同,通过教育、住屋、国民服役等融合政策,加上政治稳定,经济稳健增长,社会更趋包容,今天绝大部分国民都以新加坡为傲。

世界是越来越紧密相连,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与个人和社会与社会之间真的生活在一起。语言固然便于沟通,却不是跨文化了解的必需条件。文化多样性教育的挑战在于,太过强调族群的文化传承,容易构成族群强势印象;太过包容文化诉求的结果,众声喧哗,莫衷一是,又会造成文化概念混淆。

因此,教育工作者、传媒,或者社会对话若能在已发展起来的以国为先、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的基础上,推动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的培养,在对待他族文化或异文化时跳脱猎奇与表面刻板印象,那么“文化”就不再被看作是某一群体所必定享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今日的新加坡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比如前述的马太),为新加坡文化提供更丰富的养分,对于新加坡文化的诠释、新加坡故事的书写,应是可以持续不断的。多元文化多义、多声部的相互衍生,以复调式在历史上拓展,好比音乐中的赋格(fuga)。

或许就如许多创意人对我说的,新加坡文化啊,就是会变通,容易融入啊。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文创、教育及新兴事业群助理副总裁 hosf@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