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漪:离不开一个“德”字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卫生部日前要求保险业者新出售私人综合健保计划附加险时,须加入至少5%共同承担额,以遏止投保人过度医疗、医生过度服务或收费等问题的新宣布,引起国人关注。

我国390万名居民当中,有68%购买私人综合健保,当中29%购买全额附加险。由于买了全额附加险的保户,完全无需支付任何住院和医疗费,这自然而然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出现“用够本”的自助餐心态,导致医疗服务遭滥用的情况日益严重。

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日前在国会上提供的一系列数据就显示,购买附加险者的平均医药费,比没买的高出近六成,达9975元;购买附加险者申请索赔的比率,也比没买的高出3个百分点,达9.1%,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而他举例的真实个案,如有保户一年内做了12次鼻内窥镜检查;患有痔疮或胃炎病的保户入院不到24小时,便安排数个专科检查,累积2万5000元医药费等,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从徐芳达举例的个案,以及本地媒体近日爆出的多个个案来看,全额附加险保户滥用保险的做法,不外乎因一种疾病入院,继而安排全身多处也做检查;明明无需住院的日间手术或门诊服务,为索赔而要求入院。

然而,滥用医疗服务的行为或许不仅仅出现在“全保”病人身上,一些享有政府各种津贴的病人,也同样存在滥用之嫌。

有业内人士坦言,曾碰过一些津贴病人,即便医生向他们解释某些治疗或检查已经足够,仍要求接受更复杂的治疗;本来基层医生已经可以治疗的疾病,仍要求转介给专科做深入检查。

其中一部分人这么做,或许正因他们手持津贴卡,又或许他们是由综合诊疗所转介给专科诊所的病人,属津贴病人,因此自掏腰包的医药费并不多。

再加上有些已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轮资料的病人,执意要求医生做各种测试与疗法,一些医生为免麻烦,也为万一可能出现的误诊而遭投诉,最终选择“就范”。这些无谓的治疗,或多或少也会推高我国的医疗开销。

一个巴掌拍不响,害群之马不仅限于病人,无论是急症医疗还是基层医疗,当中料也涉及一些医疗业者与保险业者的专业操守问题。

我不希望一竿子打翻整船人,但与一些业内人士聊起时,大家的确时有耳闻一些医疗业者或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或为不得罪病人,而答应病人的各种转介与检查要求;一些保险经纪为病人“出谋划策”,暗示病人或可考虑住院以争取索赔等。

去年,更有三家私人诊所因涉嫌违例索取社保援助计划津贴,包括为不存在的看诊和医疗服务索取津贴,而被卫生部暂停其为病人索取津贴的资格。

正如一些医疗专家受询时所言,道德风险其实存在于整个医疗体系内。

卫生部总得有个开端,而当局选择从医疗开销尤其高的附加险抓起,绝对是正确的做法。

然而无论是新措施避免保户看病时再持“用够本”的自助餐心态,还是制定手术收费标准,让病人与医生有所依循,又或是制定推介符合成本效益药物和疗法的指导原则,各种管控我国医疗成本上扬的措施,追本求源都离不开一个“德”字。

医生问诊时有医德,病人看病时有品德,或许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辅助新加坡控制医疗成本,加强医疗财务资源的可持续性。

(作者是新闻中心记者 yuanyi@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