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乒乓外援与本土球员双线并进

新加坡乒乓总会李光前大巴窑训练馆。(新加坡乒乓总会提供)
新加坡乒乓总会李光前大巴窑训练馆。(新加坡乒乓总会提供)

字体大小:

去年我国一名优秀的年轻乒乓选手申请进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在面谈时他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新加坡乒乓总会引进外援?

这个年轻乒乓选手姓陈,是被“放生”的本土球员。在回答此问题时,他没有借机大发牢骚,而是很沉着理性地说:“我不反对引进外援,其实引进外援与发展本土球员是可以双线并进的,外援在争取奖牌时,也协助本土球员提升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对乒乓运动有好处。”

3月19日,我在《联合早报·言论》看到体育专家卓建南博士的《为何要竞选乒总会长?》一文,心情有点激动,急忙阅读全文,发现卓博士只是很客气地解释他要竞选的原因,并没有将乒总的问题都写出来。

卓博士在文中没有揭露的情况,让我来做一个简单的补充。新加坡体育理事会1993年启动“彩虹计划”后,乒总开始大量引进中国教练与球员。可惜的是,乒总未能有效管理这些外援,也未能平衡外援与本土的发展,还出现严重的政策失误,最主要就是“放生”广大的本土球员,导致本土球员水平大幅度滑落,球员流失,造成严重的断层问题。

乒总的政策失误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主观认定本土球员不可能成器,这是最让人感到不解的。乒总管理层凭什么认定我们的本土球员没法出人头地?因为我们的球员要读书?那为什么国家要设立体育学校?目的何在?除了中国,世界上很多囯家的优秀世界级球员都是运动与学业兼顾的,这并不是太难的事。

乒总的主观认定,使得本土球员在乒总的训练自生自灭,我们叫做“放生”。而所有这批约200名球员,从初学者到国家预备队,甚至代表国家队参加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共和联邦乒乓赛的本土球员,都是要缴月费的。更不可思议的是,球员穿上印有国旗的球衣出国参加比赛,这件球衣还要球员自费购买。乒总似乎已经把发展乒乓运动当成一盘生意来做。

其次是完全依赖外援,想永远依赖外援。这个心态和思维让人有点啼笑皆非。换个角度说,既然想依赖外援,就必须跟中国方面打好关系,怎么会演变到后来新加坡队无法到中国各省市训练呢?

由于上述两种思维,当然就不可能促进外援与本土球员的磨合,达到借助外援提升本土球员的目标。外援加盟乒总都须签合约,合约上写明外援球员须协助本土球员提升水平。一名男主力外援与乒总“商量”,表示他们每周训练很累,希望能取消陪练,否则很可能会影响在国际赛的表现。乒总让步了,在合约上删除陪练的条文。

还有一例,两年前参加巴西里约奥运前,乒总指定的国家女队教练人选竟然被外援否决了,外援进一步要求她们心目中的人选,乒总竟也接受。

所谓的外援与本土双线并进,借助外援提升本土球员的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大力发展本土球员,但乒总却反其道而行,“放生”本土球员,这种做法待商榷。

想要投稿?欢迎发送稿件至 zbyanlun@sph.com.sg,记得附上中英文姓名、地址和电话。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