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关于教育的一些改进建议

一名通过绘画,学习华文华语的年幼学生。(档案照)
一名通过绘画,学习华文华语的年幼学生。(档案照)

字体大小:

1970年代末在教育部总部办公时,适逢人事大调整。许多单位的资深年长官员,纷纷被调去掌校或任教。以我工作的考试组为例,O水准与A水准的专业与行政事务,一概交由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接手。

年轻人精力充足但经验不足,没多久,问题陆续涌现。高层经过检讨,决定召回两名外调的官员。他们重返岗位后,除了解决问题,也积极指导接班人,而这些新秀也虚心学习。考试组运作如常,更增添了新气象。

1990年代初,我转入课程组,直到退休,参与了数次华文课程的检讨与修订工作。平心而论,每次的华文课程检讨都有其特殊性与必要性,随之产生的几套教科书也各有特色与改进之处。整体上,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有所提振,但程度却未见提高。

今日,国际局势明显变化,中国的崛起有目共睹,华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下次华文课程检讨时,应关注学生的程度问题,尤其是书写能力。

关心教育的朋友都知道,《字表》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测试的主要依据。教育部课程与规划署于2002年出版《中小学华文字表》后,似乎还没重编。同《字表》一样,《词语表》用处也大,如果条件允许,当局或可考虑编制《中小学华文词语表》。语言环境复杂多变,每年新添的词语数量惊人,其中有些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教材要创新且实用,用词就得跟上时代。

通常课程修订,课本重编,考试模式也会跟着更改,最辛苦的,自然是在前线奋斗的教师。虽说万变不离其宗,但重点各有不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此外,他们还得负起灌输学生传统价值观的使命。为了表扬教师的贡献,“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于1998年设立。近日读报,获悉这个奖项已改名为“全国杰出华文教师奖”。

最近几年,得奖教师有些甚年轻,教学经验也不十分丰富,尽管教学法灵活有效,冠以“模范”之名,严格说是名过其实。

个人认为,名称改得好,也改得适时。名称既已更改,得奖名额应可增加。

民间团体在推广华族文化与华文学习方面,一向不遗余力。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与南洋女中联办的“华文大比拼”,已迈入第五个年头,反应越来越热烈。今年,参赛报名日期在截止后又展延10天,原因之一或许是让学校有更多时间挑选最强队伍。因为比赛题目包括诗词古文,没有这类学识的学生必须临时恶补,否则难以应付。

果然,初赛过后就有教师建议,主办者列出部分出题范围,让学生预先准备,增添信心。教师所说的部分范围,或许就是诗词古文了。目前在学校里读诗词古文的学生,多数是选修高级华文者。因此,比赛也许可分为“高级华文组”与“华文组”,这样一来,参赛的学生会更多,比赛也会更公平。

检讨是手段,改进是目的。事无大小,讲究成效者都会依据情况需要而重复这个过程,检讨又检讨,改进再改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