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裕:南大与其校友对新马的贡献

字体大小:

谈古论今

有关南洋大学(简称南大)的文章与书籍已经有不少,尤其是最近十年,数量要比以前多一些。这些书绝大部分是以中文出版,其中有南大史的资料,有南大校友的回忆录或者论文集,还有三本硕士与博士论文。这些中文出版物,可增进我们对南大的认识。但是,它们似乎还没有全面反映南大及其校友对东南亚,尤其是对新马的贡献。

在这个课题上,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比较完整,以及由世界级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学术专著。在这全球化的年代里,我们必须走出龙的世界,才能使世界认识及了解南大及其校友的贡献。

南大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华文高等学府。在1950年代,东南亚华校林立,华校高中毕业生如果要继续升学,只能去中国大陆或者台湾。但是当时世界正处在冷战时期,东南亚也受到冷战的影响。新马华校高中毕业生,由于家庭、经济以及政治的原因,都无法离开东南亚深造。所以,东南亚的华人社会,都很希望有一所华文大学。

南大的成立,圆了东南亚,特别是新马华校毕业生的大学梦。如果没有南大,绝大部分的南大生都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南大是一所民办的华文大学,而且不只是为新马华校生而设立的。从一开始,南大就录取新马以外地区的华校生。1955年南大先修班开始上课。但是大学于1956年才招生举办入学考试,并在同年正式开学。

在成立之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新加坡(共325名,占55.65%);41.61%(共243名)来自马来亚;1.54%(9名)来自北婆罗洲,只有0.34%(2名)来自印度尼西亚,其余的0.56%(5名)来自其他地区。

然而,五年后(1960年),新加坡的学生人数为721人,其比率降为38.74%。非新加坡学生的比率则升至61.26%(1140人)。在学生人数中,54.81%(1020人)来自马来亚、3.28%(61人)来自北婆罗洲、1.45%(27人)来自印尼、1.72%(32人)来自其余国家。1966年,南大持续吸纳更多非新加坡人,过半数的南大本科生(54.35%)来自新加坡以外的地区,其中包括938名(50.68%)马来西亚学生,21名(占1.13%)印尼学生和5名(占0.27%)文莱学生。

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后,南大逐渐成为一所新加坡大学,而不再是区域大学,非新加坡学生的人数减少了。南大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及改制。1978年南大与新大组成联合校园,1980年两所大学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国大,NUS)。

南大走过25年的历史,培养了21届毕业生。据估计,南大约有1万多名毕业生,他们遍布新马以及新马以外的地区。

数理化及生物惊人的成就

数理化以及生物是华校的强项。南大在这一方面,有惊人的成就。

以数学来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数学讲师、教师都是南大数学系出身。此外,南大数学系的高才生出国深造,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母校服务。例如郑奋兴、周金麟、李秉彝,他们的研究成果,都获得国际数学界的承认。

南大数学系经常举办区域与国际会议,名扬海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任南大数学系为“东南亚高等数学教学联络中心”,这是个世界级的数学研究中心。南大数学系的刊物Nanta Mathematica被认为是高水准的数学学报。

除了数学,南大物理系也是世界闻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博士曾担任南大的校外考试委员。许多高才生也出国拿博士学位,成绩非凡。最为特出的是许多物理系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后回母校,研究与发展电脑,其中以许乐斯博士、陈圣齐博士、陈国璠博士与张浩棠博士为代表。

南大是在东南亚设立电脑中心最早的大学。李氏基金协助南大设立“李光前电脑中心”,后来再发展成为南大电脑系。郑奋兴教授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南大电脑系为新加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电脑专才,奠定了新加坡今日在高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石。”

此外,南大的生物系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取得博士学位后有些回到母校服务,例如丘才新,大大提高了南大生物系的程度与地位;有些则留在著名的西方大学当教授继续研究,并且有新发现,例如刘宗正博士的“前哨原理”,享誉医学界,提高南大的声望。化学系毕业的丘才良,在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也继续留在国外任教研究,发明了“转基因鲑鱼”,后来受国大重聘,回来新加坡,出任生物系系主任。

在文学院,历史系、地理系、中文系以及马来文系,都培养了国际著名的学者。南大生中出现了世界公认的马来语法和马来文学的专家如廖裕芳博士,以及新马名作家苏拉特曼,为新马的多元社会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大的商学院,也出现了蜚声国际的经济学家黄有光博士,几年前受聘为南洋理工大学讲座教授。

王慷鼎博士曾经研究过在国大、南洋理工大学及其他高等学府执教的南大校友。他指出,至少有243名南大校友在这些学府服务。在国大的许多院系,特别是理学院以及商学院里,南大校友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许多还出任院长及副院长,或者系主任及副系主任,或者晋升为正教授。

学术界之外的优越表现

除了在学术界的优越表现,在新马的教育界、报界、文学界、艺术界、银行界、金融界、工商界以及政界,南大校友的表现也很特出。就教育界来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新马的华文教师都是南大出身;而马来西亚的大部分独立中学校长都是南大校友。新马的报界,特别是华文报章,可说是南大校友的天下。新马的华文文坛以及艺术界,南大校友也随处可见。

由于南大的学位不受马来亚/马来西亚政府承认,所以当政府公务员的不多。在新加坡,早期的南大学位也不受承认,但从1968年政府承认南大学位后,也有南大校友当上公务员。

不过,大部分的南大校友,在非官方领域中大展拳脚,尤其是在银行界、金融界,以及工商界,南大校友都有骄人的表现。在新马的工商界,南大校友非常活跃,他们往往是各种工商企业的领军人物。南大校友也积极参与各种华社的活动,而且成为各社团的领导。有些对政治有兴趣的南大生,也加入政党。可是在新马,出任部长的只有一名(刘贤镇),但是当上政务部长以及国会议员的则不少。

南大是新加坡人的集体记忆,详细而有系统地研究南大以及其校友的贡献是很需要的。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专才,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庞大的经费,以从各个角度更全面地探讨。

此外,我们也正在与时间赛跑。与南大有关的人一个一个地走了,能够接受访问的人也越来越少。如果等得太久,要完成这样的巨著可能会更困难。

有能力的南大校友,应考虑设立多个博士奖学金或者研究基金会,资助优秀的年轻学者进入西方一流的大学,研究有关南大及其校友的贡献,论文完成后由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以英语出版,并翻译成华文。

此外,研究基金会也可邀请学者成立一个团队,专门研究这个课题,写出一本英文巨著,由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出版。只要有几本这样的学术著作,南大以及其校友便能让世人了解,南大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的确曾经对社会作出辉煌的贡献。

作者是新加坡东南亚尤索夫伊萨研究院资深访问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兼任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