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因为不平 所以不齐

字体大小:

回顾2017年,贫富差距、社会分化等负面词汇的见报率很高。这些词汇更广泛地用在不同国家身上,富国、发展中国家都无一幸免。

例如某国平均每八人就至少有一个生活贫困,而当中近半深陷赤贫,绝大部分无法摆脱困境。

这个某国南部的钩虫病(hookworm)卷土重来,由于当地政府没能力提供干净用水和环境卫生服务,迫使人民自掏腰包解决问题。

这里的某国说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

报告:美贫困问题 因历届政府政策积累而成

联合国赤贫和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奥尔斯顿近期前往美国多州,实地考察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的无家可归者营地、南部小镇以及遭受飓风肆虐的美属波多黎各。他得出的考察结果令人震惊。报告说,美国的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是历届政府政策积累而形成的;而特朗普上台后提出的税务改革、削减社会福利和医药津贴等政策,只会使贫困与不平等问题变得更糟。美国的贫苦问题不只造成社会分裂,甚至还削弱民主精神,穷人犯罪率高,因常犯罪坐牢而无法投票;穷人也因为难以到达投票地点而放弃投票。

据华盛顿智库税务政策中心的研究,无论是以绝对值计算还是以减税占收入的比率计算,高收入家庭都将从这次减税中获益最多。

分析员认为,美国此次减税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很可能效果不彰,但却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并使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

另一方面,正当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寿命都在延长的时候,美国全国卫生统计中心12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8.6岁,比前一年减少了0.1年。受到鸦片类药物危机的影响,2016年美国人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连续第二年下降。这些负面数据都在告诉美国人,他们的社会健康已出现状况。

社会流动性高,穷人也有出头日,原本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国梦”,而美国的贫富差距已削弱社会流动性。对人权价值观有着宗教般热忱的美国人,以人权到处教育他国,但在种种社会病面前,美国政客不把它们当作人权问题处理。因此,联合国的赤贫和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对他们可说是一记当头棒喝。

我国社会也潜伏分化基因

在新加坡,我们的社会也潜伏着分化的基因。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前日刚公布的调查显示,教育背景和住房类型已成为社会断层线,“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倾向于呆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居住在私宅的人也较少同组屋居民有密切交往,阶级分界愈发固化。

这项调查结果证实了人们都会有社群意识,背景相同的人倾向于自我形成一个圈子的现象,可能是放诸四海皆准。但也可能正因为这样,我们容易忽视现象恶化所导致的不良后果,阶级之分一旦“固化”,表示事态已经难以挽回。正如成绩至上的精英教育一旦形成,我们得花好多年时间去应付它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而且这还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才行。

我们的名校也尝试打开大门,跟邻里学校有更多互动,如刚退休的莱佛士书院校长曾宝明前天说,该书院这些年来大力推动不同项目,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寄宿学习营也让周围的邻里学校学生参加。名校有自觉心,不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培养学生的谦虚美德在名校尤其重要。《易经》第十五卦谦卦说:“亨,君子有终”(通泰,君子将有所成就)。出自名校的社会栋梁能以谦虚谦让作为美德,那我们的社会就能有多一点包容心。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物以类聚”,精英互相标榜,自成一格,久而久之,蔚成风气。

好在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每个人都是城市居民,没有其他国家的大城市所面对的流动人口问题。虽然私人公寓越建越多,却还是逃不出组屋区的包围,因此模糊了贫富社区之间的区分。组屋区里提供了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咖啡店、小贩中心是各阶层人士交流互动的地方。在新加坡,人们不以住组屋为耻,这一点非常可取。政府多年来致力改善和提升社区环境,有计划地防止旧组屋区沦为贫民区,许多邻里小公园可媲美私人公寓里的花园。

新加坡这些年来在建立包容性社会、扶助弱势者,让贫穷子弟能够在更公平的起跑点上出发等方面都作出很大努力,这些都是重大的社会投资。尽管如此,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心理不平,因而导致人心不齐的现象,并未能完全消除。

名校和住屋类型促成社会分化的调查结果有多少警惕性也许见仁见智,“分别心”是人类的天性,政府的教育政策和社会政策因此必须以此为鉴。人心的不平与不齐是新加坡在新的一年里要加大力度关注的问题。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