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夫灌溉邻里情

字体大小:

大特写

新加坡是个“花园城市”,但土地资源有限,先天缺乏耕种空间。

尽管如此,绿化的工作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不少爱好农耕的岛民,在社区和公园各角落,开辟属于他们的菜园,也为岛国的绿意献出一分力。

本期《大特写》带大家进入城市里的菜园,看业余城市农夫们如何在有限土地内种菜,并浇灌珍贵的感情。

民以食为天,本地一群“业余农夫”为加强居民凝聚力,从一起种菜、一起煮菜,到分享菜肴,享受自给自足的劳作成果。

勿洛水池景第765A座多层停车场,外表与其他停车场一样四四方方。但搭电梯到顶层,就会发现别有洞天。

占地约三个篮球场的露天顶层空地,当局为了绿化环境改造成休闲“空中花园”后,三分一空地在国家公园局的“锦簇社区”(Community in Bloom)计划下征用,成为那一区的“甘榜菜园”。

设立于2015年9月的社区菜园独特处在于,居民都在公共制度(Communal System)下一起耕耘,也一起收获。

开创菜园的队长陈顺强(42岁,社交媒体经理)说,开社区菜园让志同道合,爱耕作的居民接地气,通过种蔬果联络感情,加强凝聚力。

他说:“食物能把人凝聚。一起种植,就是从食物的源头,从蔬果的最根本去凝聚人。”

在社区菜园耕耘的“农夫”都是甘榜菜市区一带的居民,约20人。陈顺强说,菜园纯属业余,收成不多,但基于大家对公共种植的认同与理念,蔬果每次都“很够分”。

“来这里的居民多数为了享受种植而来,不争谁拿多拿少。我常告诉新成员,菜园和成果不属于任何人,却同时属于每一个人。”

陈顺强说,收成后有些居民会毛遂自荐,把食材拿回家煮,带食物回来与大家聚餐,在笑声和欢乐中分享收成的愉悦。

居民轮流照顾菜园

对社区菜园设立两年来的成就,队长陈顺强不敢邀功,而是把功劳归功于辛勤劳作的成员以及共同履行的规则。

他坦言,社区菜园要茁壮成长,持续维持,关键还是参与者的付出。

“有些社区花园起初做得非常顺利,生机旺盛。但如果单靠发起人努力,一旦发起人垮了,整个菜园就无法维持下去。”

陈顺强还设立班表,每天早晚安排居民值班,到菜园浇水,确保一切运作正常。

“这不仅让大家对菜园更有归属感,对蔬果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他意识到在空旷停车场顶层种菜的挑战。虽然充足阳光确保蔬果长得茂盛,但种植箱设在停车场的水泥面上,菜园中午时散发的热气,让农夫和和植物都无法忍受。

“我不可能要求居民烈日下浇水,况且大家都有工作在身,这样的安排不切实际。”

为解决中午浇水的问题,陈顺强自掏腰包,花半年时间上网摸索,多次失败后终于研发出适于菜园的一套定时灌溉系统,方便大家,也让植物健康成长。

如今社区菜园运作已上轨道,他放心把菜园运作交由几名核心成员打理、做一些决策,如种哪些蔬果等。

“我们坚持只种可食用的蔬果,只要照着这个理念做决策,就应该不会有任何分歧,大家也可以和睦共处。”

菜园不上锁 欢迎参观

停车场甘榜菜园从不上锁,欢迎各界到访,也成为附近居民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一般社区菜园为防外人破坏植物,或提防小偷擅闯,都选择用铁网围住菜园的外围,并将菜园锁上。

但勿洛水池景的这个空中菜园,却全天开放,24小时欢迎居民参观。

队长陈顺强表示,基于他对菜园凝聚居民的理念,不支持为菜园上锁。

“把菜园锁上了,它就是不属于社区的菜园,沦为少数人才有机会接触的私人菜园。”

为了落实理念,他把菜园的锁头通通拆除,敞开大门,欢迎居民参观。

他坦言,拆锁头后,菜园确实有一些工具不见,但偷窃程度不严重,菜园也没有太多破坏的现象。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不少附近居民在菜园不上锁后,可在傍晚时间上来散步,观赏一片绿意。

“能与更多人分享菜园是我的荣幸,有些居民也因此了解菜园的运作,并表示有意加入种植团队。”

陈顺强说,甘榜菜园设在停车场顶楼,想捣蛋的人要上来会嫌麻烦。“菜园离旁边组屋也非常靠近,居民可充当‘活电眼’,帮我们看管菜园。”

国家公园局协助下 学习园艺和人际管理

办好社区菜园,得靠多个机构组织的合作。国家公园局协助居民开辟菜园,传授园艺知识之外,还教导如何管理人际关系。

国家公园局属下的“锦簇社区”计划自2005年开始以来,已在全岛设立超过1000个社区菜园,包括在组屋区、私人住宅、学府以及私人机构。单单组屋区的社区菜园就已超过500个。

也是长景居民委员会(Longvale RC)会员的陈顺强表示,能在停车场顶层开空中菜园,主要是获基层组织和各机构支持。

“居委会向市镇会提交建菜园的建议书,计划批准后,建屋局也同意腾出停车场顶层,让我们开辟菜园。”

解决菜园场地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掌握园艺技术。陈顺强坦言,虽然曾在家中以水耕法种菜,但土耕方式还没尝试过。

“我们报读农粮与兽医局(AVA)开办的种植课程,获益良多。之后也加入“城市农夫”(Urban Farmers)的面簿群组,学习其他农夫的耕种方式,互相交流。”

国家公园局锦簇社区副处长卢静霏受访时说,为协助社区菜园开发园地,公园局提供多方面的技术知识,如根据菜园的环境因素,帮助居民选择适合种植的蔬果,传授园艺技术,让蔬果更健康成长。

此外,为确保社区菜园的居民和睦享受种植过程,公园局也会在所有菜园投入运作前,让参与者上管理人际关系的相关课程,学习如何更融洽地在一起种植,增进彼此的凝聚力。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种植不是简单的活动,单靠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只要齐心合力,相信对种植的热忱和满足感会倍增。”

种植需时间呵护

要让植物茁壮成长,生长环境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对蔬果的付出。

锦簇社区副处长卢静霏说,许多人种植时满腔热忱,实际动手后却力不从心。

“要维持菜园运作,基本要求就是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和肥料,但很多人忽略的是个人的付出。”

卢静霏说,种植物就像顾小孩,需细心呵护。

她建议有兴趣者先了解植物的属性,看自己能否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呵护。

“有些植物生命力比较强,不需要那么多‘爱’;但有些植物却比较娇嫩,需要较细心的照料。”

公园局为此设立“动植物网站”(Flora & Fauna Web),方便国人搜寻本地植物与动物资讯。

只需点击个别的植物种类,就可了解它们需要多少阳光和水分、适合附生或地面生长、是否可食用,以及生物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

此外,公园局网站也设专属页面,教公众如何设立不同性质的社区菜园或公园,选项包括蝴蝶园、草药园、室内花园和观赏花园等。

租地享受耕耘过程

除了社区菜园,爱种菜的公众“更上一层楼”,到园艺园林租地,在2.5平方米的土地种约20种蔬果。业余农夫也与其他毗邻园丁设立专属WhatsApp群组,分享种植的过程与成果。

国家公园局去年7月在园艺园林(Hortpark)推出租用园地计划(allotment gardening scheme)。

公众每年只需支付57元,就可拥有2.5平方米的土地,自由种植各种植物与蔬果。

园地租约每三年更新一次,拨出的80块园地去年推出后迅速被抢租一空,获得一块“农地”的其中一名幸运儿,是拥有超过15年种植经验的黄金丽(49岁,财务顾问)。

在小小的土地里,她种植约20种蔬果,包括羊角豆、南姜、大蒜、夏南瓜、甜菜根、芜菁和茄子灯笼果等。

“看它们从种子慢慢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这个自给自足的过程,让我有莫名的满足感,心情十分愉悦。”

住花拉公园一带的黄金丽说,她每周会“看园”一次,为植物进行简单的护理。

她表示,园地不设自动浇灌系统,植物一般都靠自然露水吸取养分,但在较干旱时期,浇水的责任就有劳毗邻园丁。

“看到周围邻居的植物干枯,大家都会自动帮忙浇水,或发简讯提醒是时候下来浇水了。”

黄金丽还说,她与毗邻园丁设立专属WhatsApp群组,分享种植成果。当对方不在园地时,就拍下园地成熟的蔬果,通过群组分享,请“园主”赶快收割。

“有时我们也会让对方摘下成熟的果实,与大家分享”

她说,在那里种植的感觉,犹如回到甘榜时代,大家守望相助,一起享受种植的过程和成果。

采访侧记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诗作的第一句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无论生活、工作或个人兴趣,人人都需要朋友,需要志同道合或谈得来的伙伴。

现今科技和社交媒体能轻而易举把全球不同兴趣的爱好者聚集,通过互联网分享信息与心得,结交志趣相同的朋友。

这也是凝聚超过1万3000名种植爱好者“城市农夫”(Urban Farmers Singapore)面簿群扮演的角色。

曾经有个种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与我分享心得时说,他的种植座右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他眼里,要种出健康的植物,靠的不是“独门绝技”或“灵丹妙药”。他认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种植方式,只要愿意分享与聆听他人的种植经验,都可受益良多。

我想,这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含义。培养兴趣时,只要有正面的分享和适当的交流平台,大家的热忱就能持续燃烧,在园艺技术上精益求精。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