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属于新加坡的戏剧

字体大小:

新加坡的戏剧圈是如何形成的?国家图书馆最新展览《剧本与舞台: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新加坡戏剧》为您讲述本地戏剧从战后50年代到80年代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以及这段至关重要的时期如何奠定了今天新加坡戏剧圈的基础。

1950年代,戏剧在战后的新加坡逐渐兴起,本地大量的戏剧爱好者从外地引进了剧本进行搬演。戏剧大师曹禺的作品《雷雨》就是其中之一。到了60年代,本土意识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本地作家开始撰写具有本土风情的剧本,如戏剧大师郭宝坤《棺材太大洞太小》等。这些剧本反映了一个逐渐城市化的新加坡以及必须适应随之而来的变化的人们。70年代的戏剧圈子相对安静,80年代经济起飞则又为戏剧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更多新加坡编剧与戏剧工作者的加入为本地戏剧加入了更多新加坡人的生活气息,为今后的戏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展览中的展品包括郭宝崑《寻找小猫的妈妈》以及著名英语作家官星波(Stella Kon)《娘惹艾美丽》(Emily of Emerald Hill)的手稿等等,非常珍贵。

(视频中图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