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马蹄铁 珍珠苑居民忆当年

字体大小:

每天早上,70岁的林璒利都会从珍珠苑的住家,步行到牛车水的佛牙寺祈福,再到牛车水的公司上班。有空的时候,她也会到住家后面的珍珠山公园做运动。

“珍珠苑有很多居民跟我一样,都在牛车水一带工作,有的是小贩,有的自己开店做生意。而且这里空气很好,人家特地开车来这里运动,我下楼就可以运动了。所以我常常跟孩子开玩笑说,买到这间房子,我很开心,可以活到一百岁!”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lin_grandkids_Small.jpg
林璒利(中)和女儿、女婿、还有两个孙女同住在珍珠苑的四房式单位。(梁麒麟摄)

能够住在珍珠苑(Pearl Bank Apartments)是林璒利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她在2003年终于如愿以偿,买下35楼的这间四房式单位,和女儿、女婿、还有两个孙女同住。

“我的伯父在1970年代就搬过来了,他的朋友也住在这里,所以我每逢周末都会过来玩。那时候我就很喜欢这里楼中楼的设计,很向往有一天能住在这里。当时这个标志性的建筑已经吸引很多买家,不过价格太贵了,我才刚刚开始创业,买不起。”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1976_Large.jpg
珍珠苑私人公寓在1976年竣工,是当时新加坡最高的住宅大楼。(档案照片)

建于1976年的珍珠苑私人公寓,矗立在珍珠山的半山腰,是珍珠山上唯一的建筑。

它楼高38层(113米),共有280个住宅单位和8个商用单位,曾经是本地最高、人口最密集的私人住宅项目。

大胆前卫的“C”字型马蹄铁外观设计,在当时更被誉为“穿越时空”的建筑风格,也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朝圣”。

不过,随着今年2月集体出售给凯德集团(CapitaLand)的协议达成,傲然矗立40余年的珍珠苑即将走入历史。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horseshoe_Small.jpg
“C”字型的马蹄铁外观设计,是珍珠苑的标志。(林廷提供)

摄影师林廷(38岁)也在这里拍下不少得意之作。

他和父母在1984年搬进珍珠苑,大半生都在这里度过。

“对一个4岁小孩来说,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当时新加坡还没有那么多高层建筑和圆形建筑,同学和朋友都很羡慕我能住在这里,放学后都会争着来我家玩。”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luke_photos_edited_Small.jpg
林廷(右)和父母在珍珠苑住了34年,从没想过要搬家。(叶振忠摄)

说起珍珠苑的特别之处,林廷更是如数家珍。

“这座建筑在中间采用了漏斗式的真空设计,所以凉风很容易渗入走廊和屋内,前后都通风,很凉爽。我几乎从不需要开冷气,省了不少水电费,哈哈!因为客厅面向西方,所以遮挡了下午的烈日,非常适合看夕阳。

从窗口眺望,还可以看到360度的环绕景致,加上无敌海景,新加坡的城市风景线一览无遗,简直是百看不腻!从客厅窗口望去,原本是一片平地,草木葱茏,可是过去34年来,公寓和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发展非常迅速。”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aerial_Small.jpg
从窗口眺望,可以俯瞰新加坡的城市风景线。(梁麒麟摄)

住在更高楼层的林璒利,也对美景赞不绝口。每年的国庆日,她的家中就变得格外热闹。

“孩子和孙子们都喜欢聚在这里看飞行表演,因为我住在35楼,前方没有任何建筑阻挡。电视直播的国庆庆典一燃放烟火,我们窗外也看得到,很有现场感。”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lin_window_Small.jpg
每年国庆,林璒利女士和家人会在窗前看烟火和飞行表演。(梁麒麟摄)

林廷和家人也在珍珠苑度过了不少难忘的童年时光。

“我的叔叔之前住在我们楼上,所以我常常和表弟表妹结伴到珍珠山公园捉蚱蜢、蝴蝶、还有毛毛虫。池塘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鱼、青蛙和乌龟。当时还没有电脑游戏或社交媒体让你分心,所以你可以尽情地沉浸在大自然中。我除了爬树,还把双脚浸在泥土里,感受大自然的奥妙。这是用钱也买不到的体验。”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park_Small.jpg
珍珠苑后面的珍珠山公园,蕴藏了林廷珍贵的童年回忆。(档案照片)

“每次做完功课,我都会跟父母讨零用钱,到一楼的杂货店,买我最爱的零食和恐龙贴纸。有时遇到邻居的小孩,就会谈天说地,常常玩到忘了时间。不过,这间杂货店在我年少时期就结束营业了,空置了很多年,至今还没有人顶替。”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provision_shop_Small.jpg
珍珠苑一楼的杂货店空置多年,至今还没有人顶替。(刘智澎摄)

商店一家一家关闭了,邻居一户一户搬走了,老建筑似乎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回想起这些年来的变迁,林廷心中无限唏嘘。

“其实这里的居民都住了二三十年,他们是在2007年珍珠苑第一次尝试集体出售失败后,才开始一批一批搬走的。现在多数的住户都是短期租客,主要是一些外籍专业人士,还有在附近医院工作的护士。邻居之间很少往来,关系也渐渐疏远,过往的甘榜精神已经不复存在了。”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neighbour_Small.jpg
珍珠苑目前的住户多数是短期租客,邻居之间很少往来。(梁麒麟摄)

珍珠苑曾在2007年、2008年和2011年,三次尝试集体出售,却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就有居民建议保留建筑,但不是所有屋主都同意。

2015年,一名美国建筑师居民曾经动员所有住户,向市区重建局申请保留建筑,建议在停车场的上方建造一座28层楼高的新住宅大楼,并要求发展商把部分盈利用来延长地契和翻新建筑。这个计划当时获得92%屋主的支持,却因为没有取得《建筑维修与分层地契管理法令》要求的100%支持率而作罢。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round_Small.jpg
珍珠苑在今年2月通过私下协议出售给凯德集团。(梁伟康摄)

去年11月,珍珠苑第四次尝试集体出售,终于成功在今年2月通过私下协议,以7亿2800万元出售给凯德集团。

凯德集团表示,将把珍珠苑的地段重新发展成约有800个单位的高楼住宅项目,并设有社区和共用设施,把历史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反映出牛车水独有的多元文化。新项目预计在2023年初完工,当汤申—东海岸地铁线(Thomson-East Coast Line)通车后,有关地段将能更好地融入和配合发展。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afar_edited_Large.jpg
凯德集团计划把珍珠苑地段重新发展成约有800个单位的高楼住宅项目。(梁伟康摄)

不过,本地一些历史建筑爱好者也纷纷为珍珠苑请命,吁请当局保留这座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杨茳善博士(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建筑与可持续设计系助理教授)日前在《海峡时报》言论版提出:“比起其他的建筑,为什么屋龄较大的私宅项目更容易被拆除和重新发展?为什么保留一座建筑需要取得100%屋主的支持,反而集体出售计划只需要80%屋主同意就能通过?”

林女士坦言,她并没有签署集体出售计划的同意书,不过她愿意跟随大家的意见。

“如果不是集体出售,我们是不可能搬出去的,这是我养老的地方。有些人真的是不愿意搬,都没有签名。他没有签名的话,你等于是强迫他搬出去,给这一点点钱,他也买不到他想要的房子。”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lin_corridor_Small.jpg
林璒利女士没有签署集体出售计划的同意书,也认为即将搬入的新家始终比不上珍珠苑。(梁麒麟摄)

虽然每名屋主预计可从集体出售中获得180万元至490万元,但是对林女士来说,还是弥补不了搬离珍珠苑的损失。

“我们怎么搬都填补不了失去这间房子的损失。这不单是金钱上的损失,还有很多方面的损失,它是弥补不了我们的。我们很希望它重新发展之后,我们可以用同样的价钱买回来。你就给我一样大的空间,我不拿你的钱。哪怕你多加我们10%的费用,我们也愿意,因为别的地方真的找不到了。”

过去几周,林女士看了好几间房子,最后决定买下中峇鲁一间39楼的单位,最快在半年内就会搬过去。不过,她认为那里始终比不上珍珠苑。

“虽然那里也是高楼单位,空气也很好,不过房子太小了,不像这里的楼中楼那么宽敞。以后要去牛车水上班,车程也比较久,不像现在走路就可以到了。”

20180312_news_pearlbank_luke_family_edited_Small.jpg
林廷一家人希望在珍珠苑重新发展后搬回来住。(叶振忠摄)

林廷一家人也已经开始物色房子,打算搬到离珍珠苑不远的艾弗顿路(Everton Road)或丹戎巴葛一带。他们也期待珍珠苑重新发展之后,可以再搬回来住。

“我们肯定会优先考虑搬回来住。事实上,很多居民和邻居也考虑搬回来住,因为我们太习惯这个地方了。这里靠近欧南园地铁站和牛车水珍珠坊,附近也有很多巴刹和熟食中心,应有尽有,去哪里都很方便。

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要离开当然很不舍。不过,这里的设施确实也相当老旧了,水管常常漏水,一个部分修好了,另一个部分又会出现问题,这些年也花了不少维修费和装修费。我觉得是时候有一些改变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