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油国减产难提振油价

字体大小:

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就冻产举行的多哈会议,持续了10多个小时后结束,尼日利亚石油部长卡奇武库4月18日凌晨表示,会议未达成冻产协议。据悉,造成此次会议无果而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伊朗未出席会议及沙特阿拉伯的强硬表态,且两者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因果关系。

虽然冻产会议以后,卡塔尔能源和工业部长穆罕默德·萨达随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6月份之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将会继续与其他产油国,以及在自身内部进行磋商。如果主要产油国都参加会议,冻产将会更有效率。意思是,6月份仍有可能达成冻产协议,以此来减轻冻产协议没有成功对市场可能产生的冲击。

显然,这样的表态是缺乏自信和底气的,也是没有影响力的。4月18日亚洲早盘交易时段,美国原油期货一度下跌5.7%至每桶38.05美元,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下跌5.2%至每桶40.86美元。受此影响,亚太股市也因油价拖累而出现了普跌。

众所周知,由于受多哈冻产会议影响,油价出现了一波令各方都为之高兴的上涨,上涨幅度也达到了30%左右。普遍认为,一旦多哈会议能够就冻产达成协议,也可能给已经低迷了很长时间的国际原油价格注入一剂强心针,继而推动整个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会前相关分析也比较乐观地认为,会议取得成功的概率很大。

协议流产皆因产油国各打各的小算盘

显然,流产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而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关键在于,这一结果的出现,又将使被会议强行提振起来的油价,再度进入下跌空间,并有可能跌尽此前的涨幅,如此,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更重要的,这样的结果,会进一步动摇全球能源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动摇全球各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动摇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

对多哈会议没有能够就冻产协议达成共识,相关国家也对此迅速作出反应。卡塔尔能源部长萨达表示,主要产油国仍需时间就协议的具体细节进行磋商,而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则对此表示失望。

事实上,尽管会前很多人对冻产协议能否达成持乐观态度,甚至有分析认为,纵然伊朗不参加会议,也不影响达成冻产协议。但是,这显然是一厢情愿的事,因为,冻产协议能否达成,关键不在别的国家,而在主产油国,特别是沙特、伊朗、伊拉克、俄罗斯等国家。其中,伊朗一直对冻产协议持反对态度,并明确表示不会派员参加在多哈召开的冻产会议。

那么,伊朗为什么会态度如此坚决呢?要知道,按照目前的原油价格,多开采意味着多亏损,至少,不会赚钱。伊朗所以选择反对冻产协议,并冒着亏损的风险进行开采,原因就在于,这些年来,在西方国家的制裁中,伊朗已经失去了太多的市场。相反,其他主产油国则都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伊朗给自己的定位,当然是夺回市场,至少要夺回一部分市场,其夺回市场的目标,就是日产油量达到400万桶。而现在伊朗每天的产油量只有200多万桶,显然,这是难以满足伊朗的产油需要的。

应当说,伊朗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已经让伊朗经济遭受重创,民众对政府也已经怨言很多。如果此时加入到冻产协议中去,就等于在现有产油量已经很低的情况下,要继续减少产量,不仅伊朗政府不能接受,伊朗的民众也不能接受。一旦民怨沸腾到一定程度,对政府是会产生推倒作用的。

问题在于,作为另一个石油输出大国的沙特,却把伊朗作为其盯防的核心,非得在伊朗参加支持的情况下才同意冻产协议。否则也不会同意。与此同时,科威特、伊拉克等产油量都处于历史高位的国家,还在要求增加产油量,那就更让伊朗难以接受了。这种各打各的小算盘的做法,只能导致冻产协议流产。相反,其他产油国如果能够做些让步,让渡一部分市场给伊朗,冻产协议的签订,希望就会大增。

冻产难改油价低迷现状

油价过高,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没有好处。同样,油价过低,对全球经济发展也没有好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油价一路下跌,已由过去的每桶100多美元下跌到目前的30多美元,不仅产油国日子越来越难过,全球经济提振也是极其乏力。少数产油国已经因为油价持续下跌,经济面临严重困境,财政收入也下跌,迫使政府只能通过削减公共支出和降薪降福利等予以应对,导致民众对政府的做法强烈不满。如科威特就出现了工人罢工的现象,抗议政府减少工资和福利。

虽然主要产油国提出的冻产建议,看起来能够改善供给侧的供应矛盾,减轻需求端的压力,但是,这显然治标不治本。要知道,造成油价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供应增加只是次要方面,真正的问题出在需求端,是全球经济严重下滑,导致市场对原油的需求大幅萎缩,使供求关系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在全球经济没有好转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产量,是很难把油价拉上去的;即便拉上去,也是短暂的,没有经济的同步复苏,很快又会恢复原样。

而从目前世界经济的形势来看,除了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其他国家都还在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之中,都还处于经济的严重困境之下。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油价下跌的形势,仅仅依靠减产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所以,如何让全球经济尽快步入复苏通道,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可是,按照各个国家对待经济的态度,又似乎没有能够形成合力,更多情况下,还在各扫门前雪,甚至连扫好门前雪的姿态也没有。特别是经济已经步入复苏状态的国家,如何帮助其他国家一起走出困境,可能是当前世界经济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恰恰是这个最重要的方面,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一直没有达成一致共识,而是各唱各的调、各拉各的琴,各舞各的狮子、各耍各的猴子。自然,全球经济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复苏了。

如果经济不复苏,那未来油价的基本格局是在每桶30美元至45美元之间反复徘徊,且超过40美元的概率很少,低于35美元的要多于40美元。即便6月份能够就冻产达成协议,油价也不可能出现明显反弹,仍有可能在45美元以内运行。而一旦超过40美元,美国等国家又有可能大量使用页岩油等,反过来还要对油价形成制约。油价,只能在地板上滚动,在地板上滑行。

各国都需要调整能源规划战略

多哈产油国会议不欢而散仅两天后,俄罗斯就向全世界示意他们并不惧怕玩“懦夫游戏”。 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莫洛佐夫4月20日宣布,今年将增加日均产量和出口量,产量增加10万桶至1081万桶。

俄罗斯的表态,显然会对其他主产油国产生影响。如果俄罗斯真的将此付诸行动,那么,在冻产协议没有达成前,国际石油市场将掀起新一轮在地板上的恶性撕打,原油价格甚至会出现比此前更低的现象。

果真如上,低油价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将更大,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将产生新的冲击和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如何调整能源战略规划,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要知道,低油价带给经济的也不完全是不利的冲击和影响。如果能够利用低油价,对经济结构和产业进行调整与转型,也不失为一次机会。毕竟,这样的调整与转型代价要小得多,风险也要小得多。只是,调整与转型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要掌握好。

以中国来说,作为能源消耗最多、进口原油最多的国家,一定会受到主产油国的特别“青睐”,如何在这样的时刻,通过能源战略规划的调整,选择好合作对象,以便于在油价恢复时也能够加强合作,而不会带来大起大落的现象,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多哈冻产会议是一次既曾经让外界充满期待、充满希望的会议,也是一次让外界充满失望、充满无奈的会议。冻产协议能否在近期取得突破,需要耐心观察。

 

作者是中国财经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