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古村

伊朗阿卜亚内赫古村里的老太太坐在门口,晒一晒明晃晃的阳光,聊聊天。(黄向京 摄)
伊朗阿卜亚内赫古村里的老太太坐在门口,晒一晒明晃晃的阳光,聊聊天。(黄向京 摄)

字体大小:

古村不可能是时间的标本,它一直演化,除非人烟绝迹。

时间从不静止,可在某些地方,滴答滴答异常缓慢,久之凝结成时空胶囊。

从伊朗中部卡尚(Kashan)往伊斯法罕(Isfahan)高速公路以西30公里的纳坦兹郊外,散落一些古村落,唯一的陶土红墙是阿卜亚内赫(Abyaneh)古村。古村海拔约2235米,旅行巴士一路贴着枣红夯土墙蜿蜒抵达。

伊朗导游贾惹笑称自己有名“女朋友”住在古村内,经营小杂货店,不会对游客硬销东西。他谈及上了年纪的村民如何抗拒前几年发电机进入村内,他们宁可忍受用电不便。而像这样顽固守着村落传统习俗生活的留守老人愈发稀少,估计只剩不到200人。

少壮的村人出外求学打拼,可别小看他们,不少是工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每逢过年祭典,纷纷回乡庆祝。贾惹用担心的口吻说,随着留守老人陆续过世,可能以后再也不用带团来参观了,只见村落不见村民有啥意思?

土墙红屋建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上,山坡下有些穴洞,村里冬天极冷,百物不长,村民将畜养牛羊所需干粮储藏在预先挖好的洞穴里,未雨绸缪。

秋天的日头照入古村,光影斑驳,有条窄道贯穿全村,散步其中,悠悠晃晃。是宁静的村子,土墙夹杂红泥、陶土与麦梗、枝芽等等,加上砖块与木材,非常古朴的挡风遮雨建房方式。

村子有约2500年历史,附近的考古遗址显示,它可以追溯至古波斯的阿启孟尼德(Achaemenid,公元前550年至330年)和萨珊(Sassanid,公元224至651年)王朝,也就是伊朗伊斯兰化之前的村居方式与习俗。

当时的伊朗,拜火教或袄教盛行(后来的伊斯兰清真寺大多在拜火教遗址上建立),村里的哈帕克拜火寺庙由砖块和灰浆铺成,是有四个支柱的圆顶建筑,最初建于阿启孟尼德时期,这类型建筑盛行于萨珊时期,它重建于萨法维(Safavid)时期。村民大多保留拜火教信仰,只有少数伊斯兰化。伊斯兰清真寺并存,寺内的夏室与冬室壁龛标注回历466及467A.H.,即公元1074及1075年。这里也残留萨法维时代的坎卡(Khanqah)遗址,是伊斯兰教苏菲派托缽僧的住所。正因村里自然呈现跨年代的古房子的演变痕迹,伊朗在1975年将阿卜亚内赫列为国家古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将之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暂定名单内。

路上见到的老人感觉都很老了,穿着传统服饰,老先生一身黑上衣,黑宽裤角,在走道洞内或街头摆卖日常杂货饰品。老太太爱披玫瑰图案头巾披肩,罩多色裙子与黑裤,彼此说着古波斯语。
我们走到导游“女朋友”那间葡萄藤枝蔓延的小店,长得可爱的老太太拿出石榴干果招待。墙上挂着绿豆串成三角与半圆形的祈求好运的吊饰物,豆色随岁月发黄的,更显珍贵。店隅摆放多只陶罐。与老太太说笑的导游买到一堆品相好的石榴果。

有的老太太强拉游客入店,不买东西不放人。也有老太太什么也不做,坐在门口街上,在明晃晃的阳光里晒一晒,聊聊天,一旦注意到有相机镜头,用手遮挡面孔。

一路抬头见休闲的阳台,撞见三两件农业耕作的工具,遭废弃的推车、木头,银杏黄叶枝丫衬托出日光的荒芜、蓝天的明朗、土墙的阴影。有的住家木门简陋,有的木雕蛮讲究,时间留下了痕迹,继续往前走。网上资料说,近来有超过3000名阿卜亚内赫村民成立非政府组织,试图恢复以前村落管理的方式,以保留该村的永续性,但时间,可能回头吗?

国内外游客已然杀到,多少干扰了村民的生活。路上见到“有房出租”的招贴。在村口山坡上一家有30间客房的红房酒店餐馆用午餐,番红花饭、石榴鸡鸭做得很好吃。酒店内展示身着典型民族服饰的村民模特儿。古村不可能是时间的标本,它一直演化,除非人烟绝迹。

huangxiangjing@hotmail.com

原载于2016年1月6日《联合早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