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厉以宁: 中国经济须结构性改革才能走上新路

中国学者厉以宁提醒,以史为鉴,结构性改革并不容易落实,也并非通过标语就可实现,必须“埋头做”。(新华社)
中国学者厉以宁提醒,以史为鉴,结构性改革并不容易落实,也并非通过标语就可实现,必须“埋头做”。(新华社)

字体大小: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昨天(23日)说,中国的经济结构远比总量重要,若不进行结构性改革,经济“再怎么弄都上不去”。但他同时警惕,结构性改革并不容易落实,必须以史为鉴,并与改革开放结合,中国经济才能走上新路。

第20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昨天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发表主旨演讲时,作出上述表态。88岁的厉以宁是上周二中共中央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百人之一。

为了阐述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厉以宁举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例说,中国当时国内生产总值(GDP)比英国大得多,“但GDP量大有什么用?”

他解释,英国当时具代表性的产品是军舰和枪炮,相比之下,中国的代表性产品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经济实际上远远落后。

他借此说明,中国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必须把路线搞对,不是像从前那样单纯引入别人的机器设备,而要跟上世界潮流,解决结构性问题。

厉以宁接着回顾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说:“(当时)中国海军与日本差别不大,甲午战争的失败不在海军,而是陆军,陆军见到日本人一打就回跑。”

他指出,历史经验说明,光是引入国外先进设备,却没有相关制度匹配,并不能解决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但他同时提醒,以史为鉴,结构性改革并不容易落实,也并非通过标语就可实现,必须“埋头做”。他强调,结构性改革要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经济才能走上新路。

厉以宁向来是结构性改革的倡导者。他早前在另一论坛上曾说,要实现结构性改革,必须培育自主和独立经营的企业,处理好就业问题,并应对物价上涨的问题。

但他也警惕,结构性改革可能碰上困难,包括利益集团的阻挠,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可能造成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上周五(21日)结束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受关注的课题之一。该会议提出,中国经济接下来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地运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

昨天的论坛上,多名与会嘉宾也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结构性改革问题发表见解。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中国的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息息相关。

他认为,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知识产权股权体系制度,中国科研人员进入孵化企业或创业时,缺乏制度保证,如果加强科技人员知识产权股权保护,能加快创新增长。

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则从房地产角度说:“房子真的盖够了”,当下存在的更多是住房结构性问题。他举例说,当下中国居民资产配置超过60%投入房地产,“当巨量、海量的货币都去盖房子时,就没钱干别的”。

他认为,让金融归金融、市场归市场已到刻不容缓的时候,而住房租赁是中国房地产未来的理想出路。

从宏观层面,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概括说,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对四大“不确定”:一、全球供应链整体布局调整;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贸易体系改革;三、英国脱欧;四、美联储利率政策外溢性对新兴市场国家构成挑战。

朱光耀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但“首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具重大意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