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接封面 李根在的名字取得妙,现在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当设计副教授的他当年“连根拔起”,到纽约留学时曾以文字作为行动艺术《我是李根在》,请各国人士用不同语言写下他的名字,在纽约景点拍照,探索所谓文化根源和身份所在。无可置否,他这一系列汉字设计展所展现的是:不管哪个年代,汉字仍是华人文化根源。 他说:“汉字是象形文字,是图与文的结合,不像拉丁文字只有音,这一点汉字就在设计上比拉丁文字占了优势,设计师很容易就能透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来诠释汉字的形、音、意特质。” 亦或许如此,开发汉字电脑字形非常艰难,相对拉丁文字的百花齐放,现代新颖的汉字字形少了许多。为此,有几个专设计汉字字形的设计师,比如旅居台湾,帮《纽约时报》和《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设计字体的香港人许瀚文,以及中国字体设计高人应永会,就应运而生了。 日本汉字设计师走在前头 仓颉造字不易,现代设计师虽有电脑辅助,但造字过程也要千锤百炼。李根在说:“拉丁文字26个字母一套字形,起码两个星期就能设计出来。但汉字有至少5000到6000个常用字,并非设计所有笔划让电脑自动拼凑就能变成一个字来。开发一套字至少要半年,像上海字形设计师应永会白天做平面设计,用业余时间设计字形,十年才设计出三套字。” 使用汉字的国家当中,李根在认为日本设计师的造诣名列前茅,他们前沿的汉字设计已升华到各种境界——有前卫到让人几乎看不懂的(这次汉字展便展出一套日本资生堂创意总监涉谷克彦,将资生堂的字体蜕变成各种汉字的作品),也有功能性极高的简约字体,譬如日本高速公路上的看板并非只选电脑上现有的字体,而是有专用字体——字形粗细拿捏得恰当好处,字形简单,没有累赘的勾撇捺,方便一瞥即能速读。 李根在说:“车主高速驾驶时,看字不是辨识文字内容,而是辨识字形,为了公路安全,在设计上必须符合这种速读行为。现在电脑发达,手机更需要专属字体,字体设计是一个很有潜力,影响到十几亿人的市场!” 中港台的 汉字设计特色 分析各华人社会的汉字学,李根在说,台湾当下的汉字设计深受日本的影响,注重素、雅美感。然而在之前未电脑化时代,打印文字没现在这么简单,八九十年代的台湾社会多用一种以彩色马克笔快速完成,近卡通化的“Pop字”(注:台湾称这些马克笔为Pop笔)。 进入文字电脑化、资讯网络化的时代,台湾字体设计才突飞猛进,跑在前头。香港因长期的英殖历史,却又未失华人文化,形成和台湾些许不同的汉字美学,更有大都会的霸气和个性。 李根在观察到,中国在战前的汉字设计很前卫,但经过长期革命、文革等的毁坏,新元素还未完全接上,因此市场上还是充斥着传统毛笔字体。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设计师吸收得比任何人都快,假以时日,必能跟上。 本地海报设计台湾面簿引发笔战 至于新加坡,李根在坦言,狮城是西方语系国家,对英文的了解较高,生活空间出现的拉丁字较多,相对之下,汉字的设计会比较粗糙。 李根在一拿到Foreign Policy这次为汉字展所设计的海报并挂上网后,在台湾面簿设计圈引起热烈讨论,连以设计专辑封套闻名的设计师聂永真也加入了笔战——笔者上去看了留言,整体上贬多于褒。 海报上的字,是将本地电脑普遍现有的不同汉字字体拆开,再将个别笔划重组成一个“汉”字。创意总监余雅琳说:“我们刻意复制刚学写汉字时一笔一划的过程,这么做是要表现我们整体社会对汉字的理解,仍是最基本、粗浅的。” 设计师并非不识汉字,而是以概念出发,重构出来的字体刻意营造出一种蹩脚、粗糙的不确定感。然而这样的字体设计,却“冒犯”了一票常接触汉字,有较成熟文字鉴赏力的台湾设计族群的审美观。 李根在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不能拿着字形的根本去质疑。汉字会因为区域发展出不同的美学,不能一味用日本的设计美学当做鉴赏标准。” 在新加坡举办这个展览,Foreign Policy除了分享杰出和创新的汉字设计外,也希望对本地设计界发挥启迪作用。本地社会自诩通晓双语,但来到设计中文广告、海报、宣传品,仍未能展现出真正精通双语双文化的水准。 余雅琳的另一半陈为晟(45岁)认为:“随着越来越多本地企业走出海外,到中国和国外华人社会发展,他们就会需要本地设计师为他们设计出双语、双文化的宣传品等,带到海外。我们的汉字设计也会随着他们而走出海外,为此,我们更得下苦工磨练一番,才能真正面向国际市场。” ●杰出汉字设计展 即日至5月17日/上午9时至晚上9时/国家设计中心(111 Middle Road)Design Gallery 1/入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