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探索 波东巴西被遗忘的空间

字体大小:

由本地艺术人发起的“OH!艺术展”今年走入波东巴西。

12名本地艺术工作者在波东巴西的组屋、树屋、学校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探索波东巴西被遗忘的空间。

黄靖晶/报道 OH! 提供部分照片

你对波东巴西的认识有多少?

由本地艺术人发起的OH!(Open House)艺术展,今年走入波东巴西(Potong Pasir)。在名为“第六届艺术展——噢!波东巴西”的活动中,12名本地艺术工作者在波东巴西的组屋、树屋、学校等,通过他们的艺术创作来探索波东巴西被遗忘的空间。

以自动驱动装置探索波东巴西起源

参与的艺术工作者之一王建斌(35岁)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他对波东巴西仅有“斜斜的回忆”,记忆里就是一排排的斜屋顶组屋,因此很庆幸能够参与这个艺术展,透过作品主题“Fractal Dunes”探讨波东巴西的起源。

他说:“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含糊不清的‘Potong Pasir’的意义。如果把‘Potong Pasir’翻译成英文,意思是‘Cut Sand’,也就是割沙。早期的波东巴西是一片沙矿场。我很想弄清楚那到底是什么样子,在网上搜罗了一番,竟然什么都找不到。灵感就是以这段小插曲为出发点。”

他形容自己作品的特点“就是不受控制”,即一种自动驱动的装置,借助风和水“雕刻”出不同的景观。

第一个作品,他创造一个由九个电风扇组成的人造风环境,以微控制器操纵风扇的速度与方向来移动沙子,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景观。在第二个作品中,他借由水动力,以水往下流的道理,让水带动沙子,随着水的流动慢慢形成一个分形形态。

王建斌花了约两个月时间研究,一个月创造,最大的困难是对材料的掌控,“比如,单单是风扇,我就买了五六种来做实验。沙子也得尝试好几种。尤其是对水的控制,要连续循环水源有相当的挑战性。”

他也讲解了作品的层层意义:“这个作品象征的是起源。其一是波东巴西的起源,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去探讨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过去;其二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东西,就是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其实,作品的地点选在圣安德烈小学有特别含义,波东巴西在发展前常淹水,这所学校因处于较高的地理位置,自然变成居民的避难所。作品中的水,是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最后,我想让公众用不同角度欣赏大自然的美,想想大自然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波东巴西和大自然又存在着什么关系?”

用装置作品探讨私人与公共空间

陈佩苓(29岁)的作品“Let sounds go wherever they will go”,把监控摄像机穿插在波东巴西独特的建筑物。

她谈到创作灵感时说:“我的作品设在屋主王先生的家。波东巴西的旧屋因近几年的组屋翻新计划不断改进。在电梯翻新后,王先生的家有两扇门,通往旧与新的电梯。这奇特的屋外设施,让人无法分辨他家的某处,如走廊和阳台,是属于他的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

因此,陈佩苓的作品带出一户人家受“监视”的主题。

她在一些家居用品,包括花盆、一幅画、电视机等,安装摄像机,让前来参观的公众,同时也被“监视”着。

陈佩苓在装置作品时,必须跟屋主有很好的沟通,“还好王先生一家人非常大方,愿意完全配合我在装置作品时带来的一些不便。”

她说:“我想通过作品,让大家思考我们对于私人与公共空间的限度。”

表达被消费主义侵蚀的恐惧

波东巴西经历的许多变迁,启发郭奕秀(27岁)以“人造树林”为主题创作作品。

她举例,像比达达利基督教坟场(Bidadari Cemetery)变成了组屋区,地铁站附近也将有购物中心。

“我理解新加坡的空间有限,但面对变迁依然有所感慨。也许是因为,新加坡的丛林已经不多,在翻新计划下,越来越少。我不禁想:万一有一天,我们失去所有丛林,花草树木都被人造物所替代?这种想法也不算离谱,因为我们现在大部分已被购物商场包围。”

因此,郭奕秀以人造森林的主题为出发点,呈献两件作品。第一个作品是在树屋上安装一幅灯箱图案,参观者爬上树屋参观的过程,就如同他们“领悟”了作品的意义。另一个作品是利用投影机,营造出会“移动”的仙人掌,反映一种“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

她通过作品表达面对私人空间被消费主义侵蚀的恐惧,并希望大家对波东巴西的变化有所反思。

“噢!波东巴西”艺术展,自3月12日至3月27日,每逢周末下午2时至晚上8时开放给公众参观。聚集点在波东巴西民众俱乐部。门票分25元和45元。

详情可上网:www.ohopenhouse.or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