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凯丰个展 把最普通的物件艺术化

字体大小:

过去,他的作品中有组屋窗架、烟头、垃圾桶、拖鞋;此次,他的展览里有空调出风口扣板、地砖、扶梯、一扇门……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能成为本地艺术家、青年艺术奖得主曾凯丰雕塑的灵感,他自我对话的一部分。

周雁冰/报道

走进吉门营房的Fost画廊,在曾凯丰的装置、雕塑作品中间走了一圈,难免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跌了跌了》(Falling Falling)是一个似乎在旋转中、站不住脚的“小心路滑”黄色告示牌。

《在一切之上》(Something Above and Beyond All These)像雕塑一般挂在墙上,却是被美化的空调出风口扣板。

《你不认识我但你让我无比快乐》(You Don't Know Me but You Make Me So Happy)像是海上升明月的抽象雕塑,原来是两张并排的食阁桌子,上面摆了一个黄色“破”碟子。

诸如此类半开玩笑半戏谑的风格,就是这位去年青年艺术奖得主曾凯丰(34岁)的特点。谈到作品中的幽默元素,他说:“我不是单纯地搞笑。它们更像是冷笑话吧。我并非刻意追求冷面幽默,作品反映的就是创作者的性格,是自然的流露。”

任何时候都可能有灵感

笑也有笑的哲学。每个人都会笑,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笑?

曾凯丰认为,笑是因为现有的、已建立的秩序被打乱,所以好笑。“戏中救人的医生不好笑,但是想杀人的医生就可能充满黑色幽默。幽默让大家看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其实不一定是我们认定的那个样子。我们习惯的形态,如果呈现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样子,会让我们更正视它的存在。”

这是一个抽丝剥茧、重新表现的过程;作品的惊喜感也是曾凯丰希望达到的效果。所以,在曾凯丰的作品中,你看到最普通的物件被艺术化。从过去作品中的组屋窗架、烟头、垃圾桶、拖鞋,到此次展览的出风口、地砖、扶梯、一扇门……

不要以为要创作这些作品很简单。在智能手机和电脑完全普及化之前,曾凯丰收有一本本速写簿,将生活中的想法记录下来。

现在,他利用手机拍照做记录,存档在电脑上随时参考。他说任何时候都可能有灵感。“因为创作元素来自生活,所以走在路上看到最平凡、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变成创作的基础。”

作品架构受小说启发

曾凯丰不是坐在书桌前、电脑前想作品的艺术工作者。他说:“在外面走有了想法,我需要做的就是一个决定——这个有趣、美、好笑,然后把它用来做作品。这里面有巧合、意外的成分,有玩的成分。”

虽说是玩,曾凯丰也不时从小说情境,塑造出作品表现的架构与形式。譬如,这次的展览“解谜的关键在于微调问题”(The Key to this Mystery is to Rephrase the Question Slightly),观者踏进展厅,先通过扶梯入口,穿越商场、食阁、公厕元素作品,最后来到一扇无法打开的玻璃门前面。

这整个情境便受到美国小说家Nicholson Baker写于1988年的《夹楼层》(The Mezzanine)一书的影响。表现上,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男子午餐时间搭扶梯,从一楼到二楼的过程。实际上,仔细描绘的是这短短时间内,一个人复杂纷乱的思绪与想象,以及这些思绪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小说中描绘的情境有的很无厘头。如扶梯上的条纹,让这个男子想到鲸鱼腹部的条纹,又想到滑冰场上冰刀刮出的条纹。这些都很具启发性。”

无厘头的联系,在曾凯丰看来很有逻辑,就像他食阁作品中突然出现的西瓜切片或月亮。

旧作会衍生出新作

曾就读于南洋艺术学院与苏格兰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曾凯丰说,尽管作品像即成品,但制作过程与最终成品要达到艺术标准,很多细节都要自己亲自监督。就连展览的现场装置,他都喜欢自己来,不假手他人。

艺术创作道路不容易,曾凯丰说发展到今天,他已经懂得更多地挖掘自己和周遭环境,不须要向欧美或其他亚洲国家的艺术发展去寻找创作的方向和指引。“从自己旧的作品就会衍生出新的创作,我已经待在这里的世界。这一场自我的对话,已经足够。”

●已开始,展至4月30日/星期二至六上午11时至傍晚7时,星期天上午11时至下午6时/吉门营房FOST画廊,1 Lock Road #01-02。免费参观/电话:66943080

●艺术家对谈:4月9日/下午2时至3时/地点同上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