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走什么路线? 王景生: 坚持非传统探索新潜力

字体大小:

陈宇昕/报道蔡婉婷/摄影

由王景生担任艺术总监的新加坡国际艺术节(SIFA)今年进入第三届,前两届艺术节获得的评价有褒有贬,令人关注它今年的走向。

今年艺术节的完整节目上周公布,以“潜力”为主题,探索未来的可能。王景生受访时再次强调艺术节要介绍新名字、新节目的“非传统”理念。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SIFA)由王景生接手策划以来,节目取向新颖前卫,前两届艺术节得到的评价亦有褒有贬,今年会走怎样的路线?

今年艺术节完整节目上周公布,以“潜力”(Potentialities)为主题,探索未来的可能。

参与的国际艺术家有勒帕吉(Robert Lepage)、阿塔尔(Ahmed El Attar)、卢比奥(Fernando Rubio)、沙杜诺(Sardono W.Kusumo)、黄若、罗恩·阿拉德(Ron Arad)、哈勒尔(Trajal Harrell)、吴蛮、比尔·T·琼斯(Bill T Jones)、帕帕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米罗·劳(Milo Rau)等。本地艺术家则有罗子涵、王景生与凯门剧场等。

20个节目中,三个节目由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独立委托创作,四个节目为艺术节与其他国际机构联合委托创作。节目中剧场为最大宗,其次是舞蹈,音乐节目有两个,此外还有装置艺术。

■质疑制式化教育方式

王景生受访时再次强调艺术节要介绍新名字、新节目的“非传统”(unconventional)理念。

王景生批判新加坡制式化的教育方式,质疑为何规定特定年龄层、特定群体才能看特定节目,理解特定艺术?他以米罗·劳的作品《五个小故事》(Five Easy Pieces)为例,这个探索儿童面对权力关系的故事,由五名8至13岁儿童主演,在许多地方演出时,儿童都能到场观看。但现在这部作品正接受本地分级制度检验,本地儿童很可能没法观看。

“现在分级还没出来。这只发生在新加坡,这节目在世界各地演出时孩子都能观看。这是关于孩子的故事。事实上,所有孩子在10岁时就已暴露在权力关系里,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反应,比如哭泣能够迫使父母顺从等。”

王景生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思考“潜力”。而潜力一体两面,能走向善,也能变得激进。

■为“精专”观众提供完整体验

比较矛盾的是,对王景生来说,艺术始终是“精专”的(specialised),他希望艺术节能够为这群“精专”的观众提供完整的艺术体验。

今年艺术节场地,从维多利亚剧院、戏剧中心剧院到新加坡艺术学院小剧场、剧艺工作坊,都属于本地的中小型表演艺术空间。此外卢比奥的两个互动式作品《在我身边的一切》(Everything By My Side)与《我们之间的时光》(Time Between Us),一个采用枕边蜜语方式,邀观众与演员同床共枕;一个则将观众与演员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以极亲密的空间状态与观众互动。

类似的剧场体验很特别,却也限制了受众人数。

王景生回应说:“在寻找赞助的时候,很多人会问我们,到底有多少人参与我们的活动。我的回答是: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一个40个学生的课堂里上课,还是10个学生的课堂里上课?经验被强化。比如钟达成即将展开的180小时演出(《我们之间的时光》)。每个受众一般参与15到20分钟。把这些人数加起来,也很可观。”

他相信积少成多。

■艺术节须以独一无二方式呈献

他也相信艺术能娱乐,从故事情节中得到娱乐,从视觉刺激中得到娱乐,从大师的教学中得到娱乐,人们应该改变对娱乐的固定观念。在前奏节目“大众学堂”里,他也邀请了新疆摇滚歌手帕尔哈提举办演唱会,加入卡尔拉·费尔南德斯(Carla Fernandez)的时装秀,并将旧加冷机场改造为夜店。王景生认为,那正是当代艺术实验的场域。

对于小众、前卫的批评,王景生则以自己的经验回应。

已故的前卫舞蹈艺术家摩斯·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曾参与新加坡艺术节,王景生那时才不到20岁。他看了那场演出,完全不能理解,也许现在也还不能理解,但他印象深刻,当时年迈的摩斯·康宁汉安柱着拐杖,在舞台上,被其他舞者包围。

对王景生来说,那就是一个特别的时刻。他希望艺术节也能让各种艺术作品自由撞击,产生特别的时刻。他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乐于尝试。

“艺术节一年只有一次,一次只有九个星期,那么就必须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呈献。”

另一方面,上两届艺术节在英语群体以外的沟通不足,今年艺术节尝试制作几个节目的中文宣传单,并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以中文沟通华语群体。

也许下一届能考虑推出多语宣传册?王景生声称他也希望如此,但却抱怨说宣传预算实在不足。

艺术节“大众学堂”

6月22日至7月9日

节目包括伊朗摄影师塔瓦卡莲(Newsha Tavakolian)摄影展、帕尔哈提与酸奶乐团演唱会、MARKUS&MARKUS文献剧等。

套票:45元(5月8日前购票可获20%折扣)

特别套票(concession pass):25元

单场门票:10元

报名与购票请上网www.sifa.sg查询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2016

8月11日至9月17日

5月8日之前购票,可获20%折扣;

5月9日起,凡购买四场或以上节目门票,可获20%折扣;

拥有“大众学堂”套票者,可获25%折扣。

购票:SISTIC;热线:63485555

艺术节完整节目查询:www.sifa.sg

艺术节中文节目

●“惊园”现代昆剧

中国海南岛出生的旅美作曲家黄若,是目前备受国际乐坛看重的年轻作曲家。

黄若与2008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创意成员马文合作,由《牡丹亭》阐发想象,为昆曲注入新生命,创作现代昆剧《惊园》,并邀著名昆剧演员钱熠担纲主演。

《惊园》是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与美国Spoleto艺术节联合委约创作的作品。

马文四年来倾注爱意于作品,结合《牡丹亭》与《伊甸园》,传统与现代,以折纸艺术展开舞台,并以书法元素点染视觉感官。

除了昆剧唱腔,黄若也结合西方弦乐、华乐乐器及西方美声,形成多重的中西对话。新加坡的演出,黄若更指定邀唐四重奏加入乐队。他们曾在2010年合作。

●8月31日、9月2日、3日/晚上8时/戏剧中心剧院/40、60、80元

●“边疆”音乐会

琵琶演奏家吴蛮将琵琶优美的乐音介绍到西方。旅美多年,她致力推广琵琶,尝试与古典、爵士、前卫等风格合作,拓展了琵琶的可能。

近年她开始研究琵琶历史,追溯琵琶传入中国的过程,找到了同源的丝路音乐,认识了维吾尔族弹唱艺术家萨奴巴·图尔顺(Sanubar Tursun)。借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的创作委托,她将与这些音乐家合作探索琵琶艺术的源头,在现代舞台上,演绎古老音乐。

●9月15、16与17日/晚上8时/新加坡艺术学院小剧场/40元

艺术节本地节目

●“I Am LGB”互动式剧场

青年艺术奖得主罗子涵将与美国/马来西亚剧作家朗根巴赫(Ray Langenbach)合作呈献“I Am LGB”(我是LGB),尝试消解个人身份,迫使观众/演员/参与者反思,重新理解性别、政治、历史、文化如何建构人的身份。

故事设定在1994年1月24日,在大学执教表演艺术的LGB收到学生的匿名信,发起杯葛老师的运动。届时剧艺工作坊将变成教室,观众也成为学生的一部分,作品全长四小时。

学校、学堂象征系统化教育方式,在如此设定中解构身份,或将让参与者获得不同启发。罗子涵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LGB。”

●8月18、19与20日/晚上7时/72-13,剧艺工作坊(Mohamed Sultan Road)/25元

●“末代斗牛:弗朗明哥舞者的一生”现代剧场

西班牙弗朗明哥舞蹈界大师级人物安东尼奥·巴尔加斯(Antonio Vargas)2008年起定居新加坡。2010年,凯门剧场夫妻档胡泽苏莱曼(Huzir Sulaiman)与黄翠玲有缘接触这位大师,几次见面后,苏莱曼被巴尔加斯的身世深深吸引,决定深入访谈,为他创作一部作品,叙述他60年国际舞蹈生涯的传奇故事。

终于在六年后,苏莱曼完成剧作。届时黄翠玲将担任导演,现年85岁的巴尔加斯也将参与演出。

演出结合戏剧、舞蹈与音乐,苏莱曼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平衡三者,文字对话不能写满,要更有诗意。

对巴尔加斯来说,亲自出演自传式作品,百感交集。但他认为,作品始终是作品,其中包括创意与艺术升华。他的人生浮浮沉沉,作为舞者,如何保持身体的竞技强度,如何对抗岁月是巨大的命题。

●8月25、26、27日/晚上8时/新加坡艺术学院剧场(Drama Theatre)/35、45元

●“Sandaime Richard”(理查三世)现代剧场

日本剧作家野田秀树1990年创作全新的《理查三世》,将莎士比亚送上受审台,接受他笔下人物“威尼斯商人”的审问。王景生根据野田秀树剧本改编,邀请日本歌舞伎演员中村壱太郎主演,并为作品加入宝冢歌舞剧与印尼峇厘岛木偶元素。

全剧以英语、日语及印尼语演出。

王景生表示,多语混杂一直以来是他作品的特色。选择加入印尼色彩,是为了加入东南亚元素,且印尼的多元丰饶,一直未被发掘。

●9月8、9与10日/晚上8时/维多利亚剧院/30、45、60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