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华文作家 重建文学长堤

字体大小:

1965年之前互动频密的新马华文作家群,由于各种原因产生隔阂,渐行渐远。近年来在文坛有心人推动下,长堤两岸的华文作家又开始同台交流,以各种方式增进合作与了解 。

张曦娜/报道 蔡婉婷/摄影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马华文文学在历史上曾经是一家,新华文学和马来亚或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曾合称为马华文学,一直到1960年代末或1970年代初,“新加坡华文文学”这一名称开始出现,简称为“新华文学”。

过去,新马作家互动频密,尤其是在1965年之前。而由于各种原因,两地华文文坛在1990年代以后,渐渐有所隔阂,相较于过去,新马作家越来越少观摩平台,也普遍上少了了解两地诗文动态的窗口。但近年来,经过文坛一些有心人的安排与“撮合”,长堤两岸的作家文人又开始同台交流,尤其是借助诗歌朗诵会、文学论坛,举办文学奖公开给新马作家参与等方式,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了解 。

新马诗人28年后再次携手朗诵

今年4月2日,周末的午后,二十多位新马诗人包括淡莹、王润华、郭永秀、成君、希尼尔、林得楠、张挥、伍木、蔡志礼、陈志锐、周德成、南子、刘瑞金、寒川、周若鹏、怀鹰、许通元、小曼、学枫、玛格丽、洪慧桃等来到国家图书馆,先后在台上,或以朗诵,或以吟唱方式呈献诗歌作品。

当天下午,这一场由新马两地诗社——新加坡五月诗社、马来西亚南方诗社联合新加坡作家协会、新加坡文艺研究会、南方大学学院马华文学馆协作举办的“南方吟诗歌朗诵会”,也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其盛。

主办方之一的新加坡五月诗社社长郭永秀说,“南方吟诗歌朗诵会”出席者极为踊跃,现场盛况起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这也是相隔了28年后,新马两国诗人再一次共聚一堂,大家一起在新加坡朗诵各自的诗歌作品。

回首过去,1988年2月6日,五月诗社曾经联合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主办过一场“新诗朗诵会’88”,作家及新华文史研究者伍木至今仍收藏有当年朗诵会的特刊,当时参与朗诵会的新加坡诗人共有17位,包括淡莹、王润华、林方、郭永秀、华之风、文恺、林康、林也、伍木、梁钺、史英、董农政、谢清、希尼尔、蔡欣、贺兰宁、南子;马来西亚诗人则有方昂、陈政欣、谢川成、游川(已故)及慧适。

郭永秀说:“新马两地联办文学活动意义深远,马来西亚民间文学团体近年来主办不少活动,对我们来说很有借鉴作用,希望接下来能举行更多文学活动,例如举办东南亚诗人大会,邀请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到新加坡朗诵诗作,也将活动办得更多元、多样化,例如将文学结合音乐与舞蹈呈现。”

王润华淡莹以文化奖奖金赞助“南方文学之旅”

本地诗人王润华、淡莹自去年开始赞助及主办新马诗歌朗诵会系列:“南方文学之旅:相见恨晚———听听两岸的四种声音”,从第一站南方大学起跑,接下来,长堤两岸诗人们从第二站至第五站,先后到了新山宽柔中学、古来宽柔中学分校,然后跨出柔佛州,将诗歌又带到马六甲培风中学,然后回到新加坡,将巡回朗诵会又带回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每一次的南方文学之旅都吸引数百人,甚至整千人参与,最新一场将于今年7月在巴生滨华中学举行。

王润华说:“淡莹和我都是文化奖得主,每人可获8万元奖金,我们让每位参加南方文学之旅的作家都有车费津贴、朗诵费,同时得到接待与酒店住宿,作家们都感到自己受到尊敬。有些文化奖作家用奖金来出版自己的书,我们用来提倡文学活动,主要用作推动新马、东南亚的文学活动。可惜我们太忙,目前进行的只是‘南方文学之旅’。”

说到积极主办新马诗人朗诵会的原因,王润华说:“我与淡莹一生迷醉文学与写作,也教授文学,退休后,传播文学仍然是我们的工作。同时,我们出生于马来西亚,大半生在新加坡生活,希望新马作家能够多交流,紧密形成重要的华人文化。尤其马国华人对自己文化、文学的重视,值得新加坡学习。”

王润华说:“我们感谢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的文化奖文化发展基金,用在东南亚各语文作家身上,感到很欣慰。让人知道在功利社会,文学还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至今,新马作家参加“南方文学之旅”人数已有约60人,其中也包括马来诗人、印度裔诗人及英文诗人。新加坡诗人方面,除了华文诗人王润华、淡莹、陈志锐、希尼尔、蔡志礼、杜南发、郭永秀、林得楠、南子、成君、周德成之外,还有英文诗人唐爱文(Edwin Thumboo)。马来西亚诗人则有小曼、周若鹏、许通元、许裕全,马来诗人雅哈亚·随依(Yahaya bin Suip),W.B. Renda、娜迪雅(Nadia bte Ishak),印度裔诗人玛格烈(Margaret Sinnappan),此外台湾的郑愁予、黄郁兰等诗人也来助阵。歌手黄宏墨还将王润华的诗编成歌曲表演了三场。

王润华也透露,“我们将持续举行一系列文学交流活动,新马作家将逐渐远行到曼谷、雅加达、马尼拉、古晋等地,也欢迎其他作家朗诵诗歌散文小说作品。”

新马作家共同参赛

第二届方修文学奖本月揭晓

由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方修文学奖”,一开始就公开给新马作家参赛。首届方修文学奖得奖者均为新马两地成名作家,包括新加坡作家宋雅、佟暖、胡建弟及谢征达,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李忆莙、田思、傅承得、木焱、王涛、吕育陶与潘碧华等。

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会长陈川波透露,第二届方修文学奖将在5月底揭晓,这一届,新马两地共有96位作家参赛,其中新加坡49人,马来西亚47人,中长篇小说组新加坡有八位作家参赛、马来西亚五位,短篇小说组方面,参赛的新加坡作家和马来西亚作家分别为八人和三人。散文组则有17位新加坡作家和22位马来西亚作家参赛;诗歌组方面,新加坡作家14位,马来西亚作家13位;文学评论组方面,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作家各有两位和四位。

陈川波说:“我们与马来西亚作家己建立友谊,他们之中,有的还是我们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的会员。我们除了有音讯往来,也互访茶叙,彼此的作品,也在两地刊物上发表,所以我们的互动是多方面的。方修文学奖的评委,也包括马来西亚作家。新马两地原是一家,现在是近邻,我们应当在文学道路上互相呼应,互相勉励,互相学习。”

文艺协会会长成君:积极出访交流,加强互动和认知

近年新马两地文学团体也开始互相访问与交流。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成君说:“文艺协会刚于4月22日到柔佛笨珍进行文学交流,我们一共16人,当天上午与笨珍文艺协会举行文学交流座谈会,获得许元龙会长及各位理事的热情接待,大家畅谈了两地文学的发展概况。”

成君透露,下午他们到了笨珍培群独立中学,为120名初中和高中学生举行一场文学讲座,主讲者及讲题分别为白荷的“文学与生活” ,李选楼的“微型小说”。有意思的是,座谈会一开始,笨珍培群独中副校长杨文煌还高歌一曲杜南发写词、张泛作曲的《传灯》,作为给远方来客的献礼。

成君说,新加坡文艺协会也曾于2014年12月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新马华文文学论坛” ,由新马两地华文作家探讨新马华文文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也比较了两地文学的实况,从而促进未来两地文学的发展。

“新马华文文学论坛” 同台主讲的新马作家及讲题包括马来西亚作家潘碧华的“马华文学的时代记忆”,东马诗人田思则直接以“与新加坡文友谈马华文学”为题,向新加坡文学爱好者展现马华文学的发展概况;张挥及李选楼则分别演讲了“浅谈现阶段新华文学的发展”及“新华当代文学的本土性及其他特色”,呈现新华文学的面貌。

此外,文艺协会也组团到南方大学学院的马华文学馆等文学、文化团体交流参观。成君说:“出访和交流是加强两岸互动和认知的方式,意义深长。”

作协新任会长林得楠:将探讨出版、互访、发表等各方面合作

刚从前任会长希尼尔手上接过棒子的新加坡作家协会新任会长林得楠说:“我正式接任作协会长不足两个月,在对外交流方面仍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现在翻看作协历史,发现新加坡作家协会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期间,和马来西亚文学团体的交流比较频繁,除了有文学互动外,还有康乐联谊,例如乒乓文学之旅、郊游等。”

林得楠说:“由于早期新马本一家,血脉相传,加上‘远亲不如近邻’, 新加坡资深一代华文作家和对岸的互动与联系比较强,两岸作协与文友的交流也较频繁。从前两任作协会长黄孟文博士和王润华教授都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青年时期才到新加坡深造扎根,很多前辈作家都是相同情况,到了我们这一辈,新一代多为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因此如何延续上一代的联系,加强这一代的交往,设法再建一道文学长堤,将是作协新团队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群体力量加强对外交流

林得楠也透露,作家协会接下来将和马来西亚文学团体探讨“在作品出版 、联谊互访、创作活动、作品发表等各方面的合作,概念中的项目包括出版新马作品合集,例如微型小说合集,以及文学之旅等。此外,作协也将积极和新加坡各文学团体配合,以群体力量加强对外交流,例如最近参与协办“南方吟”诗歌朗诵活动,就是一个例子。”

他说:“对外交流方面,首先是和作协团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不忘传统的同时也与时并进,继续加强和马来西亚文学团体与作家的联系,以及保持文学创作的交流,避免往后‘渐行渐远’。”

林得楠说:“作为作协新任会长,我刚和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现任会长曾沛女士建立个人联系,希望在不久后和马国作协探讨新马作协未来的合作与交流。”

陈川波说,前年,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也联合书写文学协会、新加坡艺联剧团及马来西亚“动地吟”工委会主办一场新马两地的诗文吟唱会“林涛与海韵——新马两地诗文交响会”,诗文吟唱会的参与者包括来自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作家、诗人和文艺工作者,其中远道而来的马来西亚诗人就有周若鹏、周若涛、小曼及吕育陶。节目中除了诗人亲自吟唱,并配合多媒体呈献各自的作品;也邀请音乐人、专业艺术表演者配乐朗诵或以表演形式阐释文学作品,其他节目还包括微型小说演读、演唱、相声、诗舞、诗曲和京剧等,将活动主办得多元缤纷。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