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人辛勤耕耘 古诗词在本地活力再现

字体大小:

张曦娜/报道 龙国雄/摄影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近年华文水平明显低落的新加坡,记者注意到一个可喜的文化现象:爱好古诗词,愿意学习甚至自己创作旧体诗的,仍大有人在。一本以古典诗词为主,由新加坡全球汉诗总会出版的诗刊《新洲雅苑》就配合需求,于近日创刊。

古典诗词是华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一首好的古诗,其意境深远,诗人往往能在短短几句中描绘出某种意境,或表达出对某种情感或理想的缅怀、追求等。

虽然近年来本地华文水平明显低落,但一些对古典诗词有所偏爱,甚至愿意学习、创作的人其实仍大有人在,由新加坡全球汉诗总会出版的诗刊《新洲雅苑》创刊号就配合需求,于近日问世。

本地注册汉诗总会学员遍布各地

《新洲雅苑》半年刊是一本以古典诗词为主的诗刊,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立主编,全球汉诗总会会长朱添寿担任顾问,内容包括传统诗、词、曲、赋、对联等,作者群来自新、马两地,其中也有学生的诗词作品,共收入30多位诗人及十余位学生的作品。

全球汉诗总会前身为全球汉诗诗友联盟总会,1990年在泰国曼谷成立。1992年第三届大会在香港召开,新加坡诗人张济川被选为总会长。1995年在新加坡举行第五届汉诗大会时,易名“全球汉诗总会”并正式在新加坡注册。该会目前有会员3000余名,遍布世界各地。

全球汉诗总会现任会长朱添寿说,近年来,旧体诗词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有些人以为旧体诗难懂,也因此放弃古诗词的欣赏与学习,有时候也成为一种抗拒旧体诗的借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朱添寿说:“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唐诗宋词并不难理解,也能朗朗上口。相反,有些新诗读了也许还读不懂。因此问题不在文体本身,而在于个别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手法。”

朱添寿举例说,现代人如今仍热衷于欣赏、学习西洋歌剧、芭蕾舞等西洋古典艺术形式,一点也不觉得这是过时的东西,旧体诗词也是同样的道理。

他说,近年来,本地华文媒体及刊物大多已经不刊登古典诗词,但他们也发觉,社会上有不少中年人、退休人士甚至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学古诗、写古诗,汉诗总会于是在去年年初萌生了出版一本诗刊的想法,目的是希望为本地古典诗词注入新动力,在传承及推广本地古典诗词创作上做出贡献,除了希望让有心学习古诗的诗友和学生有个以诗会友的创作平台,也希望改变人们对古诗的错误看法。

全球汉诗总会这些年来还通过举办活动、开办课程协助推动古诗的发展,该会不只一次在新加坡举办国际诗词研讨会,最近的一次是以“汉诗的继承和创新中存在的偏颇”为主题,在2012年6月举行第11届国际诗词研讨大会,此外,汉诗总会也持续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举办诗词讲座,例如主办“浅谈掌握入声对学习传统诗词的重要性”“潘受对联艺术”等讲座,现场还有诗词吟唱。

义务开设古诗课程

除了古诗团体,本地也有一些古诗热爱者长期为推广本地古诗发展默默做出贡献,例如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诗人林锐彬多年来持续不断在各联络所如汤申联络所、牛车水民众俱乐部、经禧民众俱乐部,以及宗乡会馆如潮州八邑会馆、南洋普宁会馆开设古诗课程、诗词赏析班,不断招收新学员,让有兴趣学习对联、传统诗词创作的公众人士报名参加。

林锐彬10多年来义务教传统诗词写作,一般只是象征性收取用以复印讲义和参考资料的费用,对他而言,持续义务开班是希望借着这些课程的开办,与学员分享古诗之美,从中也培养本地古诗创作者,提升本地的华文水平。

林锐彬并成立中华诗词兴趣小组,通过面簿与各地诗友交流,他开办的有关古诗词的课程,一般从对联教起,学员从对联入门后,再慢慢引领学员进入古典诗词创作。

古典诗词班的学员来自各领域、不同年龄层,包括教师、工程师、钢琴老师,甚至来自金融界的专业人士,学员们纯粹凭着对古诗的兴趣参与课程。与此同时,林锐彬也应邀在不同地点举行讲座,例如在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向公众讲解“对联不难学”。

古诗爱好者来自不同领域

在林锐彬的努力不懈下,古典诗词创作班多年来也培养了不少古诗创作者,例如10年前开始向林锐彬学古诗的钢琴老师岑春燕(52岁),经过一番磨练下,渐渐积累出成绩。

原本对古典诗词一窍不通的岑春燕,最初是在潮州八邑会馆报读林锐彬主讲的文学讲习班及对联、诗词班,初级课程完成之后,岑春燕越发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欲罢不能之下,后来还通过“函授”形式,由林锐彬邮寄讲义与作业,进一步通过信件学习。就这样循序渐进,掌握了创作古诗的窍门,还写出成绩,并在去年自费出版了生平第一本诗集《春燕诗集》,书中收录了54首古诗词,包括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等。

岑春燕说,当初决定学写古诗词是希望多点机会接触华文,后来从学习中获得诸多乐趣与知识。在她看来,学习对联既可增添生活情趣,又可提高华文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她觉得要写出符合格律的对联和诗词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格律的特点,多加尝试,渐渐的就能得心应手,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

取材方面,岑春燕除了爱借诗词抒发情感,也常在诗作中描写旅途见闻与景色,偶尔也在阅读名家作品之后通过诗词写下读后感。

她说:“学会古诗词对我影响无穷,可以借着诗词创作抒发情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寄托,而且重新阅读古人的作品,和过去的感受也已经有所不同。”

在金融界服务的债券分析师林懂平(36岁)刚在半年前,到牛车水民众俱乐部参加由林锐彬授课的对联及传统诗词班。林懂平说,学生时代上华文课,华文成绩不错,也接触过唐诗宋词,对古典诗词优美的文字意境十分喜爱,后来大学读了理科,与华文渐渐脱节,去年无意间看到诗词班的招生消息,于是决定给自己一个重新接触华文,学习古诗词的机会。

林懂平说:“当初参加由林锐彬老师开办的传统诗词与对联写作班,完全因为喜爱古典诗词之美,出于加深对中文以及中国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同时也对古典文学抱着‘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心态去进一步学习。虽然自认中文程度比大部分本地华人来得好,不过在自身文化上的认识还相当匮乏。对古典文学也多半停留在高中华文主修的文学教材。”

林懂平过去也曾通过“Coursera”平台读了《史记》,他说:“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伟大的抱负,我相信通过多读、多看、多写,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借我的例子告诉大家,中文及文言文没有想象的困难,也希望现今的家长能和子女多以中文沟通,潜移默化地灌输一些文学知识。”

林懂平并传来他刚完成的五言律诗《钢琴》:“委婉弧光泛/玄框立竖琴/绒槌钢索击 /琼钥雅音寻/水调悠悠漾/骚家缓缓吟/虽言西域乐/仍可颂华心”他说:“希望借此诗表达东西融汇,海纳百川的态度。”

年轻一代也爱古诗

一般人可能误以为,古诗都是上了年纪,或是中年人以上的人才有兴趣,其实不然。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2010年开始开设两年一度的诗选课,导师林立副教授说,课程开设后,学生们的反应颇为热烈。每一班“诗选课”的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用心学习,渐渐也都能写出像样的作品。

诗选课第一班学生的佳作于2010年汇编为《南金集》在《联合早报》发表。去年10月,另一批学生的佳作《南金二集》也刊于本报。林立副教授在《南金二集》写道,“诸生吟兴更胜从前,所作沉沉伙颐,创意迭出。特为是选,以继前年刊于《联合早报》之《南金集》。虽或未能媲美昔贤,而星洲风雅,庶几可稍振于吾人欤。”

林立说,当初开设“诗选课”是因为国大中文系当时还没有教授唐诗宋词的课程,“诗选课”除了让学生接触名作外,也让他们了解诗歌的格律和形式,并让学生们在创作中,亲自体会古典诗的美学原则和格律要求 。

毕业自国大中文系,目前担任教职的庄祖邦也是“诗选课”受惠者。他在2014年及2015年都获得“新加坡福建会馆文学奖”汉诗组佳作奖,得奖作品分别取材自鱼尾狮与虎豹别墅。他认为,与其只是读汉诗,欣赏古人写的古典诗词,不如自己也提笔创作,写下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也认为,在内容方面,现代人写古体诗应跳出古人的框框,可就地取材,在遵照格式与韵律下,写出现代人的感情和事物。

●本地旧体诗具南洋情调

来自香港的林立副教授除了教学之外,近年来也致力于本地旧体诗的研究,他在去年年底曾经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发表演讲:“新加坡日占时期的华文旧体诗”,分析《血海》《刧灰集》《兰花集》三部以新加坡日占时期为题的华文旧体诗集的文学特色和时代意义,此外也曾公开发表过“榴梿飘香: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中的南洋情调”等演讲。

林立说,从这些年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在过去,新加坡曾经经历过旧体诗十分鼎盛的时期,二次大战前华文报章几乎都刊登旧体诗作品,诗人及诗社不少,战前累积的作品约有5万首。

林立认为,在百年古诗创作的过程中,新加坡有自己的诗词传统,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的传统要素,也发展出别具特色的南洋情调,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汉诗风格,在内容上反映了百年来本地的社会文化与风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