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赞助企划
新加坡地铁的演进:一段不断向前、持续
精进的旅程
从乒乓桌到具包容性的愿景,一起看看新加坡地铁系统多年来是如何发展、塑造生活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曾伟婷 / 文
吴晓君 / 译
赞助企划
新加坡地铁的演进:一段不断向前、持续精进的旅程
从乒乓桌到具包容性的愿景,一起看看新加坡地铁系统多年来是如何发展、塑造生活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曾伟婷 / 文
吴晓君 / 译
他的半个身子悬在像挤满沙丁鱼的罐头的巴士外,手紧抓住敞开车门旁的金属扶手,一只脚踩在巴士台阶上,另一只则悬在半空中。
那是在1966年,也就是新加坡独立后的隔年,当年九岁的杨少华上学的情景。
杨少华知道,要上学就得挤在闷热、拥挤的巴士里,然后在水泄不通的公路上缓缓前进。有位子坐,是一种奢侈。
尽管如此,他并不在意。如今已68岁的他回忆说:“我们当时还小,所以觉得很有趣。” 语气中带着一丝愉悦。
然而,兴奋的感觉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直到成年,他都还需经历每天汗流浃背、挤巴士去上班的过程。其中一个原因是,新加坡的人口在20年内已经从1966年的190多万,增加到了270万。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新加坡的总人口从1964年的180多万增长到1984年的270多万。
于是,他决定不再当一名普通的乘客,而是去参与寻找解决方法。由此,他成了最早一批加入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策划团队的成员之一。
任务是什么?就是建立一套可支持新加坡增长需求的地铁系统。
在这支先驱团队的努力下,他的两个儿子(现年40多岁)从小就无需经历他曾经历的“难忘体验”。在新加坡庆祝独立60年之际,他们一起在舒适的冷气地铁车厢和巴士里享受出行的乐趣。
这就是新加坡交通系统演进的故事。

他们勇于突破界限

1987年,当地铁南北线刚启用时,只有杨厝港到大巴窑五个站。
启用的一年之前,当时29岁、在新加坡地铁公司(MRTC,后更名为 SMRT)担任铁道规划师的杨少华,还不知道地铁是什么样子。
他回忆,在为期一年半的培训中,他必须将理论与想象相互融合。“我们接受了所有技术方面的培训,但我们从未真正见过地铁列车。”


新加坡地铁于1987年11月7日通车,当天约有12万名公众乘搭地铁、共赴其盛。
杨少华在改行前是建筑公司首席绘图师,但他却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投入这个未知的领域。
那么,他是否会担心工作不稳定?
他的答案是:不会。当时他的儿子分别只有三岁和一岁,身为家庭主妇的妻子也支持他,让他立下了决心。他说: “那是一个新兴领域、朝阳行业。我想不断学习新的技能。”

2000年3月,杨少华在运作控制中心值班。他自1986年加入、成为本地首批铁道规划师之一以来,在SMRT的多个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确实学到了。多年来,他一直在SMRT的项目中担纲重要任务,包括与承包商和工程师合作开发地铁环线的无人驾驶列车系统,目前则负责管理汤申-东海岸线项目的团队。
杨少华说:“这些年来,推动着我坚持下去的原因是我(能够)将所学传授给后辈。”他希望帮助后辈得到提升,并从SMRT给予他的机会中受益。
汤申-东海岸线项目主管杨少华
这些年来,推动着我坚持下去的原因是我(能够)将所学传授给后辈。
说到这点,47岁的莎丽法(Shariffah Faizah)有着深刻的体会。比杨少华小近20岁的她回忆,当初刚加入SMRT环线团队时,杨少华就从安全程序和无人驾驶系统的各个方面对她进行培训。
之后,她才接受由监管机构陆路交通管理局 (LTA)承包商提供的正式培训,学习设计和建造地铁的知识。列车和车站等基础设施都由陆交局拥有。
她表示,在为期两个月的上岗培训中,杨少华的指导让她和同事能更好地为投入新职务做准备。

随着地铁系统的发展和扩展,他们的角色也随之演变。莎丽法最初在武吉班让轻轨列车站工作,如今已成为RTS Operations的项目与地铁营运经理。而1986年首批铁道规划师之一的杨少华目前则领导汤申—东海岸线项目团队。(特约摄影谢素敏摄)
杨少华和莎丽法在金泉地下车厂(Kim Chuan Depot) 接受了《海峡时报》的采访。该地点是南北线、东西线和环线的运作控制中心。
正是在这个地方,莎丽法一步步地学习并晋升,成了环线的总控制师。杨少华也在场忆述莎丽法后来是如何再提升成为培训主管,把她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后辈。
回顾26年的职业生涯,她说:“导师们为我开了一条路,让我能更深入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在1999年获得工程文凭后,她即加入SMRT,一直服务至今。
随着地铁网络的发展,她的工作职责也逐渐扩展。这包括从负责管理武吉班让轻轨列车站和操作控制中心,到领导五个环线车站的50名员工。
RTS Operations项目与地铁营运经理莎丽法
导师们为我开了一条路,让我能更深入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
她目前是RTS Operations项目与地铁营运经理,该公司负责新柔地铁系统(RTS Link)这一跨境四公里铁路接驳服务,连接新加坡与新山,并计划于2026年12月开始运营。莎丽法将这个项目视为新加坡交通演变过程的下一个前沿。
2020年,SMRT和马来西亚国家基础建设公司Prasarana合资成立了新柔地铁运营公司(RTSO)。
她说:“我为我们至今取得的进步感到非常自豪。”
我国地铁系统发展轨迹

他们关怀乘客
交通业的变革,并非都与基础设施有关,有的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例如,去年12 月,莱佛士坊地铁站的职员就接到一通从丹戎巴葛地铁站打来的紧急电话。
当时正值早上的繁忙时段,每班地铁服务的间隔只有两分钟。列车里一名女乘客突然身体不舒服,但站内人手不足,无法将她移出列车。

他们急需援手。于是,莱佛士坊地铁站的助理站长詹德拉塞加兰(Vinitha Chandrasegaran,30岁)和她的两名同事立即赶往月台,等候列车到来。他们非常焦急,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一看到该名乘客时,他们怀疑她中风了。她说:“我们看到她整个左半身没有反应,说话很困难。”
他们立即采取行动,将她抬上轮椅并移出列车,叮嘱她保持冷静,直到救护人员赶到。詹德拉塞加兰也和女乘客的丈夫通了电话,告知他情况。

对于助理站长詹德拉塞加兰来说,每天在前线的工作都不尽相同。她与团队接受严格培训,以便在莱佛士坊地铁站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帮助。(特约摄影谢素敏摄)
两天后,女乘客的丈夫和10多岁女儿来到地铁站,送给他们一张手工制作的感谢卡。
对此,詹德拉塞加兰感动地说:“他们其实不需要这么做。女乘客的丈夫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无法给予医疗协助,但因为有我们的支持,他的妻子才能及时得到救治。我听后非常感动。”
卡片目前还摆放在地铁站的乘客服务室里,对她来说,那像是过去八年来用心服务得到的认可。
她也分享道,在前线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在每天约340万人使用的地铁和轻轨系统中,协助迷路的小孩和患有失智症的乘客、处理紧急医疗事故等状况,随时都可能发生。
为应对这些状况,训练必须严格执行。13人组成的团队需接受每年一次的培训、每月一次的情景模拟练习,还有复习测验,以确保他们随时准备就绪。
然而,对詹德拉塞加兰来说,同理心才是关键。她说:“只要能帮助人,让对方的一天变得更好,哪怕只有20%,我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了工作。”
莱佛士坊地铁站助理站长詹德拉塞加兰
只要能帮助人,让对方的一天变得更好,哪怕只有20%,我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了工作。
观看视频了解更多

他们拥有相同愿景
距离莱佛士坊几站之遥,一股社区精神正在形成。
已退休的黎启泰(70 岁)和妻子邓慧芬(65岁)每周会打乒乓三到四次。
黎启泰是在三年前开始打乒乓,他说:“我们打乒乓是因为这项运动对膝盖好。” 邓慧芬则说:“自去年开始打乒乓以来,我瘦了三公斤。”
两人原本在民众俱乐部打球,但那里总是很拥挤。所以,他们找了一个新的地点。在哪里呢?就在距离他们住家约三个地铁站的滨海艺术中心地铁站。
两人表示,一个朋友在经过地铁站时看到了乒乓桌,便告诉他们这个消息。邓慧芬说:“这令人兴奋。我们多数人都是乘搭地铁上下班,在地铁站放乒乓桌,人们做运动将更加方便。”
她跟着说:“不过,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为什么SMRT会突然在地铁站里放一张乒乓桌。”

从乒乓球桌到街头表演空间,SMRT教育与推广高级经理李慧玫与团队正将地铁站打造成社区中心。(特约摄影谢素敏摄)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对此,SMRT教育与推广高级经理李慧玫(49 岁)笑着回应道:“我们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SMRT的四条地铁线和武吉班让轻轨线上共有132个地铁和轻轨站。这些社区空间,为何不善加利用?
她说:“我们有这么多地铁和轻轨站位于邻里,我们可以思考如何让这些空间变得更有活力。”
于是,她和团队先后在公共空间摆放钢琴、设置街头表演区,甚至引进尊巴课程等,为地铁站注入了更多活力。
李慧玫表示,滨海艺术中心站的乒乓桌设施很受欢迎。自去年9月推出以来,时段很快就被订满,预订次数已超过1000。
乒乓桌的使用时间为上午10时到晚上9时,公众可上网免费预订,并携带自己的乒乓球拍和球到场。
李慧玫表示,只有各方共同合作,这些社区计划才得以进行。他们的合作伙伴包括陆交局、新加坡乒乓总会和新加坡体育理事会等。
SMRT教育与推广高级经理李慧玫
我们有这么多地铁和轻轨站位于邻里,我们可以思考如何让这些空间变得更有活力。
另一项正在进行的计划是国家艺术理事会与非营利组织新加坡特殊才艺协会(ART:DIS)合作,把残障街头艺人的表演带进地铁站。
她说:“地铁站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如果(街头艺人)需要协助,我们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提供。”
她也表示,计划最终的目标不仅是要加强人与社区空间的联系,也希望加强人与人的联系,也就是说,大众今后会“将地铁站视为他们社区的一部分”。
地铁站如何转变?
地铁站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节点,它也正在发展成为创新、养生和与社区互动的空间。以下一些其他措施可帮助你……
在努力提升交通系统、服务人民的同时,杨少华、莎丽法和詹德拉塞加兰也都认同这样具包容性的愿景。
今天,新加坡超过半数的人口(约340万人)每天都会乘搭地铁和轻轨。
看着乘客们轻松地登上地铁列车,那段半身悬在巴士外的岁月对杨少华而言,已是久远的记忆。这也反映了,新加坡交通系统的发展是一段不断演进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