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赞助企划
你没注意到的设计细节
——新加坡如何通过建筑改善生活
在璀璨天际线的背后,是历经惨痛教训积累的安全经验和智慧,以及助力城市迈向未来的更绿化、更智能、更宜居的建设方式。
陈蕾/文
韩宝镇/译
赞助企划
你没注意到的设计细节——新加坡如何通过建筑改善生活
在璀璨天际线的背后,是历经惨痛教训积累的安全经验和智慧,以及助力城市迈向未来的更绿化、更智能、更宜居的建设方式。
陈蕾/文
韩宝镇/译
丽莎·伊斯迈(Liza Ismail,见图)仍然记得她曾在武吉巴督(Bukit Batok)的组屋住了15年。
那是一座设计简约、外观方正、粉刷成浅蓝色的组屋。电梯只停在第六层和第11层。底层空间空旷开放,偶尔用于举办婚礼。
那正是她成长时期的新加坡——务实、简朴、仍在发展中的城市。

如今,这名47岁的行政人员依然与丈夫及一对子女住在西部,但周围的邻里环境已截然不同:附近有带屋顶花园的现代购物中心、有水景与凉亭的社区空间,还有林立的餐饮店、超级市场和托儿所。
然而,在便利与现代化外观的背后,是新加坡为打造更安全、具备未来应对能力的城市所付出的努力。
这一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不少挑战,并带来了深刻教训。
例如,1986年的新世界酒店(Hotel New World)惨祸和2004年的尼诰大道(Nicoll Highway)坍塌事故。前者造成33人丧命,后者导致四名工人遇难。
新加坡建设局(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简称BCA)建筑管制总监兼建筑防护署高级署长塔纳巴尔·卡利安南(Thanabal Kaliannan,59岁)表示,这些悲剧促使新加坡“严肃检讨(自身的)制度”,并成为推动建筑安全重大进程的催化剂。
1989年,全国结构检查制度正式推出。塔纳巴尔在1993年加入前公共工程局(Public Works Department)担任结构工程师,1999年起转为从事监管工作,并协助加强相关制度。

1999年,隶属前公共工程局的建筑管制组(Building Control Division)与建筑工业发展局(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Board)合并,成立了建设局。
此后,结构检查制度不断演进,已发展成一个数据驱动系统,运用数码工具更有针对性地检查老化建筑。
在建筑环境领域深耕逾34年,塔纳巴尔通过监管工作参与了我国的发展转型,并为螺旋桥等地标性项目提供支持。
三年前,塔纳巴尔带头推出了一套建筑外墙检查制度,结合无人机、人工智能(AI)和智能扫描技术,使得新加坡成为全球首批采用科技协助监管工作的国家之一。
他指出,我国的建筑环境产业已从讲求耐久的建造方式,转向以适应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强调能应对气候变化、人口密度提升和智慧系统应用的新技术和建造方式。

本地建筑外墙的检查工作借助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来完成。
他补充:“我们现在的设计更加注重灵活性与为未来做好准备。” 这些变化未必在城市天际线中显而易见,但如他指出:“就连从纸本蓝图转向以数码方式提交结构图纸这样的细节,也反映出整个行业正变得更加敏捷、高效与绿化。”
正值新加坡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那些推动城市不断转型的幕后功臣,也在回顾建筑环境的演变历程——这不仅是向上建设的历程,更是一段走向绿化、智慧与宜居城市的前瞻探索。
建设局建筑管制总监兼建筑防护署高级署长塔纳巴尔·卡利安南
我们现在的设计更加注重灵活性与为未来做好准备。就连从纸本蓝图转向以数码方式提交结构图纸这样的细节,也反映出整个行业正变得更加敏捷、高效与绿化。
为建国打好每一根地基
新加坡的建筑环境领域不仅重塑了城市天际线,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展里程碑:

更绿化
永续建造
自从约20年前搬入榜鹅组屋以来,洪建生(61岁)一家五口几乎从不使用冷气,除非碰到“非常严重”的烟霾情况。
三个女儿都已20多岁的这名父亲说:“风扇就绰绰有余了。” 他表示,只要打开前门和窗户,他那位于16楼的五房式组屋就有良好的通风。
洪建生对节能课题非常熟悉。他是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BCA Green Mark)认证计划的首批推动者之一。该计划于20年前推出。
洪建生在位于建设局布莱德校区的零能耗建筑内受访。该建筑采用层压胶合实木建造,这是一种有助于稳定室内温度的可持续材料,并在设计上提倡自然通风。
这项认证计划由政府、业界和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Singapore Green Building Council)联合发起,用以评估本地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总理公署国家气候变化秘书处(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数据,建筑物占我国碳排放总量超过20%。
洪建生是建设局可持续环境发展署高级署长。他回忆说,在气候变化尚未成为企业议题的早期阶段,推动绿色建筑并不容易。
这是截至2025年3月获得绿色建筑标志证书(Green Mark-certified buildings)的建筑数量。相比之下,2005年只有17座建筑获得认证。这些建筑每年合计节省超过42亿千瓦时的能源,折算每年省下约13亿元的成本。
他说,情况在近10年前新加坡开始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发生转变。随着政策推进,绿色建筑标志认证也成为部分政府售地项目的评估标准之一。

坐落于维多利亚街的国家图书馆大厦是最早获得绿色建筑标志奖的建筑之一。
如今,新加坡已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为此,我国制定了绿色建筑总体规划(Singapore 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80-80-80”三大关键目标:
-
80%的建筑(按总楼面面积计算)实施绿化;
- 80%的新建建筑达到“超低能耗”标准;
-
相较2005年,建筑整体能源效率提升80%,这将通过研发推动实现
所谓“净零排放”,是指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与从大气中移除的总量持平。
在建设局布莱德校区接受《海峡时报》采访时, 洪建生强调了“零能耗加建筑”(Zero Energy Plus Building)中采用的先进技术。这栋建筑产生的能源多于自身的使用量。

看得出两座屋顶上太阳能板的不同之处吗?右侧的太阳能板可以从板的两面吸收阳光,包括散射光,从而产生更多能源。
建筑的节能设计包括使用风扇与冷却水板的降温系统,以及智能科技,例如一款让员工能控制个人座位温度和照明的手机应用。
他说:“我们需要在用户舒适度和能源使用之间取得平衡。新方案正是为了应对这项挑战而制定。”
观看视频了解更多

更智能
善用科技
每当李修齐(35岁)走进盛港综合医院的大堂,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自豪感。
大约10年前,她的团队运用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让这座医院施工过程更顺畅,医院最终得以在2018年提前三周启用。
BIM能够创建建筑物的数码“孪生模型”,让建筑师和承包商几乎可以用于各个环节——从采购建材、计算碳足迹,到追踪预制构件,以及安排水电冷气等系统的安装时序。
李修齐说:“你可以模拟整座建筑的施工过程,何时完成,工程量有多大。因为我们能在虚拟环境中提前协调,因此能大幅减少返工。” 她是日本五洋建设公司(Penta-Ocean Construction)的数码交付经理。
团队还应用了其他节省时间的工具,例如自动化物流监控系统,可实时追踪预制构件的运送和安装进度,以及用于数码设计协作和审批施工图的云平台。

数码交付经理李修齐及她在五洋建设公司的团队一直在利用建筑信息建模技术,来实现更顺畅的施工流程。
她表示,这些数码技术总共为整个施工流程节省了数百小时的时间。
连李修齐自己也没料到,建筑科技的创新发展速度会这么快。她2012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主修土木工程。
改变建造方式
她说:“我原本没预料到自己会做BIM,但当建设局推出新条规时,业界急需相关专才。我发现它很有趣,有点像是施工的游戏化模拟。”
也因此,她在2019年前往日本大阪大学攻读数码建筑科技的博士学位。“最初BIM的用途非常有限,仅用于可视化(visualisation)。但后来我们看到它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
如今,她的工作是推动适当的建筑科技在公司项目中应用,包括位于欧南园地铁站旁的新加坡中央医院门诊服务大楼(Elective Care Centre)和新加坡国立牙科中心,以及新柔地铁系统(Rapid Transit System Link,简称RTS)的兀兰北站项目。
李修齐及其团队目前负责的项目之一是新柔地铁系统(Rapid Transit System Link,简称RTS)的兀兰北站项目。
这些科技最大的优势,是能在施工前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李修齐指出:“人们最终所使用的空间,其实已经经过了多轮调整与优化,确保真正符合他们的需求。”
同样地,各类数码工具也帮助王珮珊(37岁)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她负责的是位于20号兀兰连路的一栋九层高厂房项目,内设多家工业企业的办公室。
这个项目是房地产与设施管理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GWS 管理的逾300个项目之一。过去,这栋厂房常出现厕所损坏、高楼抛物、非法吸烟及随意倾倒危险废料等问题。
不过,自从王珮珊于2023年出任助理设施经理后,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这名工商管理毕业生说:“我向来喜欢解决问题。”

王珮珊使用技术工具,例如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更好地满足在该建筑内工作的人员的需求。
借助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她能快速回应租户以电邮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每月生成的数据报告也让她能更精准地调整维修保养的频率。
此外,她还能使用内部聊天机器人,查询特定信息,例如需要更换的灯泡型号。楼梯间安装的智能烟雾探测器有效减少了非法吸烟的情况;而无人机则用于检查建筑外墙的安全状况,包括观察是否有昆虫巢穴等特定问题。
人工智能系统也整合了闭路电视(CCTV)画面,并设在大楼顶层的指挥中心。系统会就火警、水供异常、行迹可疑者以及非法倾倒垃圾等情况发出即时提醒。

王珮珊与同事、高级技术员朱马迪·阿卜迪拉正在使用无人机检查建筑外墙。
王珮珊估计,这一整套工具将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从过去的数星期缩短至几天。她回忆,过去在其他公司任职时,自己往往只能靠纸本文件、WhatsApp对话、实地巡视,甚至便利贴来处理如潮水般涌来的大楼问题。
她说:“过去是出了事才处理;但未来会更智能,科技和数据让我们能更早发现问题。
“租户们都很满意。他们告诉我,大楼的设施改善了很多,现在这里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世邦魏理仕GWS助理设施经理王珮珊
过去是出了事才处理;但未来会更智能,科技和数据让我们能更早发现问题。

更宜居
促进包容
在樟宜机场,旅客往往匆匆赶飞机,不太可能在第二搭客大厦停留太久,也就难以细细体会它的设计巧思。
尽管如此,种种设计元素早已在发挥作用,引导每年数千万旅客顺利通行。
这些设计包括无障碍通道、将人流引导至中央多媒体景观墙的值机柜台设计、不同高度的天花板、变化的颜色与弧线、以及穿插其中的景观元素,都像无形的“路标”,帮助旅客自然辨路。
柔软的地毯降低噪音,哑光材质和沉稳色调营造出平和氛围。自然气息也处处可见,包括一个坐落于玻璃覆盖水池上的室内花园,小朋友还能在水池上方安全地玩耍。
建筑师刘玉凤(49岁)说:“对于穿梭在繁忙机场的人来说,这里像一片绿洲。”她参与了长达三年半的第二搭客大厦的扩建项目,该大厦2023年11月重新启用。

樟宜机场第二搭客大厦在设计上注重包容性,包括设有无障碍通道,以及将人流引导至中央多媒体景观墙的值机柜台设计。
“当你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时,会感受到各种感官元素,比如树叶散发的香气。”
这些细节考量,部分来自刘玉凤以往的项目经验,包括地铁站、对宠物友好的荷兰村一号商场(One Holland Village),以及考虑到失智症年长者需求的碧山狮子乐龄之家(Lions Home for The Elders)。
刘玉凤是雅思柏建筑设计事务所(RSP Architects Planners & Engineers)业务主管兼执行董事。
像樟宜机场第二搭客大厦这样包容性强的空间,在新加坡已越来越普遍。该搭客大厦也在2023年荣获建设局“通用设计卓越奖”(Univers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
刘玉凤参与了为期三年半的樟宜机场第二搭客大厦扩建工程,该搭客大厦也在2023年荣获建设局“通用设计卓越奖”
刘玉凤表示,这背后除了条规要求建筑必须照顾年长者、身障者和有幼儿的家庭需求,也反映出业界在落实这些要求时让使用者更能感到被尊重,例如把无障碍坡道巧妙地融入花槽设计。
她说:“我们认真对待这个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因为作为设计这些空间的人,我们也终将老去。我们是在为未来的自己设计空间,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使用者。”
刘玉凤希望,新加坡的建筑能在未来几十年中“优雅老去”,即使时代变迁,也始终对所有人友好。
“现在的人很懂得判断一个新的地方适不适合他们,会主动了解能不能带宠物、孩子或年迈的父母一起去。所以如果我们能用创意诠释‘包容’,就能打造出对每一个人都更美好的空间。”
这种理念,也与建设局的塔纳巴尔取得共鸣。他过去30年来一直致力于确保我国建筑安全稳固。
他说:“建筑安全最终还是以人为本。它不只是技术标准或审批程序,更在于打造一个让人们可以安心生活、工作、聚会的空间——安全、自信、有尊严地生活。”

从新世界酒店倒塌事故等悲剧,到如今智能、绿化、具包容性的建筑环境,本地建筑领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调整和进步的过程。
他补充:“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每一次安全搭乘电梯、每一根稳固的梁柱、每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结构细节,这是生态系统中无数专业人士深思熟虑、精确制定决策所凝聚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