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摸石子直接过河?

(早报插图)。
(早报插图)。

字体大小:

中秋把酒望月,话匣子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展开,宾客们忙着列愿望清单。

在澳门经营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的C君说,澳门和珠海水陆相连,不过融资贷款抵押经商,两地的银行却互不相认。

她说,澳门的金融机构不认珠海横琴的房产登记簿;反之,珠海横琴的金融机构也不认她在澳门的固定资产做抵押贷款。

“粤港澳大湾区是三个地方、三种法律,”C君期待,大湾区会出现新的金融服务试点,让中国大陆企业通过澳门“走出去”。

旁座在广东经商的W君接着说,当年大陆招股书多是从香港买来照抄照搬的,“深圳当年怎么发展,现在可以借鉴拿来发展大湾区,做些压力测试,因为大湾区发展对其它地方肯定有溢出效应。”

一名来自北方的金融学者认同说,改革开放40年,“如果说以前还是摸着石子过河,现在有没有一些地方是不需要摸石子直接过河的?”比如,在大湾区里推行人民币结算、扩大容错机制、让地方部门拥有更多政策放权?

听到同桌的生意人和学者津津乐道,在大陆外资行做主管的T君赶快“发声”,诉说高级金融宅男面对的现实问题。

T君直言,大陆的外汇管制确实在逐步放宽,鉴于金融风险错综复杂,无论是内保外贷还是外保内贷,都在防止钻空子。

用大陆境内房产做抵押到境外融资,需要先获得中国商务部的额度审批。境外融资成功、贷款到期时,则不能用来自于境内处置的资产用于还款。

“如若把上述两个条件放在一起,企业和个人能做的自然就变窄了”,T君说,外保内贷方面,根据外债审慎管理,如今内资加入到外资都可以参与,但是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就被排除在外。

T君说,金融圈的朋友大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做些金融创新试点,有些在华外资行还并入了一部分香港和澳门的业务,促成业务从纯粹的批发扩大到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可是金融机构在兼并整合时,也在为不同系统对银行客户风险把控、法律监管政策环境等,进行再学习和培训,毕竟三地是三套法律、三方监管。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各界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在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后,中央政府极有可能出台更细致的规划和政策礼包。

除了深圳和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还包括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肇庆和江门,外加澳门和香港。这里有深圳和香港两个交易所,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及三个自贸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蛇口、珠海横琴)。港澳企业在三个自贸区的注册数量超过8000家。

香港作为具国际标准的自由贸易港,如果能和大陆的这些经济特区、经贸系统形成互补,肯定会组成理想的经济圈。

和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相比,粤港澳在金融、科技和创新智造组成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最高,一些城市相信能通过新一轮发展完成低端制造到智能智造的转身。

然而现实也颇为“骨感”。和东京、纽约、三藩市三大国际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还要直追约20个百分点。加之粤港澳三地在法律体系、税务、货币流通和身份认同上不同,各地监管部门不得不统筹协调好政策执行、人员资产流动和商业运营的一体化问题。

若果真如此,自贸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区合力”,既有大兴土木、节省交通时间;又有一些优惠政策能先行先试,再放宽人才落地政策,新创造出来的写字楼租售、零售消费和住宅需求等,让投资者心向往之。

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群各异的政务和营商做法,本身就为市场透明度和专业标准埋下了不确定性风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从由工业主导的经济圈,转为由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圈,既无过往经验可参照,还很考验地方政府的创新智慧。

再和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格局和中国飞速的新经济发展等问题摆在一起,如何取消或降低行政门槛、推进海陆水空互联、准确把握每个城市的区位和产业升级优势,恐怕有些还真得二度摸着石子过河,故事方能待续。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