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再工业和中国的去产能

字体大小:

经点

大有大的难处。就经济规模而言,美中两国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体,却各有各的烦心事,各有一本难念的经。

在上世纪70年代启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资本把生产线移到海外,从而提高资本的回报率。在国内,则将之称为产业升级。

在1970年代,美国道琼斯指数的阻力位在1000点附近;到了现在,道指却屡窥伺18000点水平。

眼下,美国人却发现由于本国的产业空洞化,贫富差异恶化,金融危机频生。美国再工业化是希望重建以出口和制造业带动的实体经济,让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不期而遇。通过贸易,流入的外资充裕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而生产资料也随之积累。

在中国,产能过剩和高库存有效地抑制着普通消费商品的价格上升,使得低息和低通胀并存,因而可以大量增加货币供应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多余的资金并不会流入产能过剩的生产部门,资产市场的投机气氛却炽热,房价飚升,现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房价都可能是10年前的四倍以上。

美国富,中国则尚在发展。两国青年与他们的父辈却有着不一样的际遇和处境。

产业空洞化使美国年轻人比他们的父辈较难找到合意的工作,实际收入和工作安全感也都下降,他们较难买到自己的房子,对整体经济和个人前途也缺乏信心。

由于经济长年平稳发展,中国年轻人的实际收入和购买力一般都比他们的父辈高,对前景也较有信心。

美国面对自身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也意识到自身的实物产出及生产能力都已经下降,正力图再工业化。

而中国由于过去无效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出现产能过剩,正欲去掉多余和低效的产能。

两国经济是互动的,却都有自身的毛病。美国患的是产业空洞化,中国犯的却是货币供应和投资过多。前者病颇重,后者由表及里,而病愈则凭不同的调理方式。

中国的方案包括了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这“三去”应是彼此相关的,也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技术含量和市场导向的制造业应是中国之所需。经济发展不能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美国现在的再工业化引申的正是这么一条经验。

而美国的再工业化,本身也是对中国制造业的一种挑战。

(作者是香港财经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