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的辩证

字体大小:

经点

吴幼珉

陆媒第一财经网站上周四刊登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一篇题为“2015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主要特点的回顾”的文章。

文章从六方面总结去年的工作,包括“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适当下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及“采取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避免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该文的措辞谨慎,部分目的既是为中国货币政策解画,也意在强调央行的绩效。

央行感受到社会对自身压力

文章称中国经济增长虽处于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仍较大。而该文给人的感觉却是央行同样也感受到社会对自身的压力。

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目标是13%左右,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的两倍。文章说,“但由于应对去年年中股市波动使当时M2基数大幅抬高,因此未来几个月M2按年增速可能还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失,M2增速将回归正常。”

文章强调低利率、降低融资成本的意义,也称会“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文章说:“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略偏宽松是客观、适宜的。”这显示央行并无意改变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

但上述的基数效应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应该早已消失。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所出现的产能过剩、库存量大,以及货币政策营造资产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

只要坚持M2比GDP增长快一倍的方案,中国的增长方式就总有一天到了尽头。针无两头尖。不久前,中国“权威人士”在官媒《人民日报》称:“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央行分析小组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格林斯潘。文章如此写道:“从全球来看,这种为稳定市场而被动注入流动性的做法虽属无奈,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货币政策很难对资产泡沫做事前的准确判断,无非是在事后从金融稳定角度提供一些流动性支持,以缓解泡沫破灭造成的经济后果。”

公说公有理,而在西方,不少人则指格氏为格林斯潘泡沫的制造者。

资本与劳动力回报都有益与经济增长。在占领华尔街运动后,不少西方人对平衡资本与劳动力回报已有新的认识。

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显然,两国也并不一定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

(作者是香港财经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