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控股集团总裁周曾锷: 没有铜臭 何来书香?

字体大小:

财经人物

在新马港三地熟为人知的大众书局成立92年来,经历无数风雨,而大众控股集团总裁周曾锷就参与其中超过半个世纪。且看这位“大众先生”分享多年来的经营理念和经历。

“没有铜臭,哪来书香?就像吃榴梿,要先闻到它的臭,才能吃出它的香。”

谈到经营书店要如何在商业和理想之间取得平衡,大众控股集团总裁周曾锷给了这个非常妙的比喻。

从小就开始进出大众书局的人不难发现,它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除了文学书类、课本和参考书,还有文具、食品甚至是电器。许多对书局抱有“情意结”的顾客难免会担心,大众书局最后会“走样”。

对此,今年79岁、人称“大众先生”的周曾锷说,大众售卖“非书类”产品是为了生存,也为了照顾属下4000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庭。

周曾锷回忆道:“半个世纪前,书业是个令人羡慕的行业,新书一到就被抢购一空。当时我父亲开设的大众图书馆也难以维持,因为人人都要抢书、买书,不愿意借书。”

可是如今,实体书店经营不易,除了面对顾客流失,还得和商场业者展开拉锯战。周曾锷感慨地说:“面对高昂的租金,我们没有特别感受到业主对本地品牌的支持。有时候个别业主还会觉得‘大众书局’这个品牌不够潮,一口拒绝我们。对业主来说,即使他们认同文化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他们也要生意。”

询及台湾的知名连锁书店诚品看来经营得当,大众书局是否也考虑往同个方向发展?

对此,周曾锷认为对方“走得更远”,所售卖的“非书类”产品还包括服装和化妆品等,一栋大楼分租给许多商家,书店所占的面积其实很小。他说:“它们的24小时特色可以吸引旅客,但不适合新马。”

“借船买船”都要走出去找顾客

1980年代初,新加坡教育政策出现转变,阅读华文书的人口明显减少,大众书局当时也一度面临经营不下去的危机。

为了挽救生意,他决定把大众书局重新定位为“双语书局”和“一站经营”,在百胜楼开设了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书局。2005年,大众百胜楼更名为“POP@Central”,至今仍是大众的旗舰店。

虽然面对许多挑战,集团仍不断寻求突破。截至今年4月30日,大众书局共有178家分店,新加坡73家,马来西亚89家,香港16家。

92年来不停地转变、尝试、创新、失败,再重来,周曾锷参与其中超过半个世纪。他深谙不能坐以待毙,顾客不上门就得出去找的道理,所以从2006年开始举办“年度海外华文书市”。他笑言:“不论是买船出海、借船出海,还是造船出海,只要能吸引顾客的我们都去试。”

办书展成功吸引许多不光顾书店的人,是大众书局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周曾锷说,目前大众书局举办的书展分成四大类,分别是一年一度在新马港三地举行的海外华文书市展、在博览中心举行的大型书展、在购物中心举行的中小型书展,以及一年两次在货仓举行的清仓书展。

刚在吉隆坡落幕的第11届马来西亚海外华文书市,共吸引68万人次到访。大众书局早在1984年进军当地市场,近年来,周曾锷感受到当地零售业务迅速增长,除了主打中英文,也加入马来文,三语策略成功吸引了大批马来族顾客。

根据大众集团2015年财报,截至去年4月30日的营收增长0.17%至5亿5208万元,马来西亚贡献2亿1070万元(约38%),新加坡贡献2亿2343万元(约40%),大中华地区则贡献1亿1528万元(约21%)。

从出版业走向教育界

集团业务主要分成三大块:零售、出版和房地产。零售和分销业务为2015财年的整体税前盈利贡献76%,不过出版和电子教学这一块的发展潜能无限。

周曾锷说:“书业、出版和教育是一体的。教科书可能只买一本,但补充教材可以买50本。大众书局的确卖很多参考书,但这些也是书啊!”

1949年,集团在香港成立世界出版社,隔年成立教育出版社和海滨出版社,数十年来集团在新马两地和香港的出版业务蓬勃发展。1994年集团进军加拿大市场,至今已成为当地教育出版业的市场领导者。英国大众出版的英文故事书系列“Robin Readers”也深受欢迎。

电子教育方面,香港大众研发了创新的在线学习平台Kiddie World、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学习管理系统e-Smart,以及涵盖大部分核心学科的电子课本。

此外,2013年在香港开设的育才精英教育中心(EduSmart)目前已有七家,去年荣获《亲子王》幼儿综合教育——家庭最爱品牌。集团在教育出版界的多年经验,为学习中心提供良好教学素材、内容和资源,周曾锷预计可以开设至少20家。

去年,集团和英国广播公司环球公司(BBC Worldwide Limited)合作,在上海开设思贝斯活动中心(CBeebies Centre)。这个英语学习中心专为三岁至六岁的儿童量身打造,周曾锷预计可以开设80至100家。

除牌换自由

开设英文书店是周曾锷一直在实践的愿景。1970年在香港开幕的夏利士书店(Harris)是当时英文书店的权威,2006年进军新马。

2009年在乌节路开设的高端休闲书店{prologue},于2013年退市,转战香港。同个时候,集团把2011年退出本地市场的美国博德斯(Borders)书局重新带进裕廊东西城(Westgate),但在隔年结束营业。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割舍,诉说着周曾锷的执着和理智。

大众控股于1997年在新加坡交易所(SGX)主板挂牌,2015年除牌。

周曾锷开玩笑地说,挂牌或除牌都是为了“赶时髦”,那个时候流行,所以跟风。看着记者的一脸疑惑,他认真地回答:“上市近20年,我们权衡了当中的利弊,所以选择除牌。”

语音未落,他接着又笑说:“我今年79岁,如果活到90岁,还有11年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自由大展鸿图,哈哈!”

虽然周曾锷是从父亲手中接过这盘生意,但大众控股并非如外人想象中的家族企业,他的兄弟姐妹和第三代目前都没有参与集团业务。

“我知道,你要问我如果我走了怎么办?”周曾锷毫不避忌地主动开启这个话题。

他接着说:“大众目前已有完整的第三代团队管理层,我们的董事会成员都是专业人士,而且经验丰富。大众业务按区域划分,各地区有地域的营运总裁,属下也有各自的经营团队。虽然已除牌,我们每年还是会出版年报,一切按章行事。”

成立基金 传承父亲教育宗旨

2004年,周曾锷成立了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周星衢基金,除了传承父亲推广华文文学和教育的宗旨和理想,也为记录这名南洋华文书业先驱。周星衢(1905-1986)出身贫寒,只受过三年正规教育,辍学后在上海书店当学徒。他靠自修掌握华文和基本英文,对书本的热爱也感染了下一代。

虽然父亲积极推广华文,但周曾锷和一姐一妹却是受英文教育,只有两名兄长接受中文教育。他说:“父亲很有远见,他知道以后英文会很实用,所以选择让我们接受英文教育。”

周曾锷在加东一带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光。1964年在美国取得政治学硕士后,父亲担心他年少气盛爱发表意见,因此让他到香港管理业务。就这样,他在香港结婚生子,一对子女分别念法律和会计。

爱开玩笑的周曾锷,对于个人没有多谈,不过经常“语出惊人”,让陪同访问的团队捏了把冷汗、啼笑皆非。

受英文教育的他,自谦华语说得不好,但用食物打的比方都非常传神。

问及他的父亲周星衢为何在1934年从卖书画转为开书店,他这样答道:“当时白话文刚推出,而且有标点符号;不像以前的书,文字是一条条长长的,好像腊肠。他觉得华文书有得做,所以开书店。”

1964年加入香港大众开始,他就一直是新加坡和香港两边跑,从未言倦。对周曾锷来说,大众是使命也是生命,没有市场饱和这回事,只有不断创造空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