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如何面对失败 建立创新力与韧性

字体大小:

世上没有可以消除失败感的药。你必须带领员工走过整个历程,并直接面对阻力。

问:当中小企业因担心失败而停滞不前时该怎么办?

答:新加坡人很清楚,我们更倾向于稳定的环境。很多人认为,从社会的角度,我们需要经历更多的失败,但很少有人愿意成为失败的例子。

对中小企业来说,风险在于利润率可能较低,资金周转紧张。为了管理风险,许多中小企业选择走阻力最小、比较安全的路线。这个策略虽然没有错,但却无法促进创新和建立韧性。充其量,公司不会亏损,赚取微薄的利润。而最差的情况则是公司无法生存下去,因为在面对不断革新的技术当中,你并没有选择投资。要具备韧性,就要冒一些风险,面对一些失败,积蓄力量后重新再来。

举个例子,本地有一家中小企业曾有机会在美国分销其产品,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拿出一些资金改变包装设计,以提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启动总成本不到1万新元。然而,总裁一直纠结于1万新元的“损失”,以及无法获得投资回报的保证。

正如新加坡人所熟知的那样——虽然无法保证成功,也得先买彩票,不然哪能中奖? 新加坡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助长了这种害怕失败的风气。虽然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谨慎的做法,但这却会使惰性和缺乏创造力的问题长存。一些中小企业或许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作为竞争优势维持生计。但这往往是场零和博弈。在许多产品和服务中,创新和创造力才是更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学者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的研究让人们常常把韧性和“毅力”联系在一起。然而,“顽强”这个诠释韧性另一层面的概念却往往被遗忘。毅力指的是长期不断地积极追求一个目标,但顽强则包含三个要素——对一项工作的投入(相较于疏离感);手握掌控权的感觉(相较于无力感);视挑战为学习的机会(相较于避免威胁)。

在应对具有挑战性和危险性的情况时,常听人们说:“算了吧,太难了”(疏离感);“做这么多干嘛?也改变不了什么,没有用”(无能为力); “最好安全起见,快跑,逃避”(避免威胁)。评论者往往以一种毫不费力的姿态发出这种言论来展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然而,这样的说法反映了一种失败的思维。对人类和动物所进行的研究都一再显示,失败是一个学习而产生的反应,一个培养起来的反应。我们学会失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表明失败也可以被 “抛却”。 这就是顽强的三个要素如此重要的原因。

当面对挑战或意识到失败时,请牢记启动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什么,以及自己的承诺。接下来,对可控的因素要全面掌控。多个小胜利将带来更大的成功。最后,把挑战和失败看作是公司发展的学习机会,这将在未来带给公司收益。

这些可行的步骤能帮助你开启通向韧性的旅程,而不至于感到失败。问题在于与失败对抗需要时间,而且结果并非立竿见影。

世上没有可以消除失败感的药。你必须带领员工走过整个历程,并直接面对阻力。但只要你坚持执行计划,掌控可控因素,把挑战看作是对公司未来有益的,那么你正在努力与失败作斗争,而且将从中建立韧性,创新和成功。毕竟,你必须先买彩票,否则如何能赢?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讲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