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乱真的年代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我们所接收的是哪一类信息,都应该多找几个来源,将内容消化整理后再做判断。(iStock)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我们所接收的是哪一类信息,都应该多找几个来源,将内容消化整理后再做判断。(iStock)

字体大小:

就势论市

网络上充斥各类哗众取宠的假信息,有的只是为了博取点击率以换取广告收益,有的则是存心盗取用户资料甚至骗取金钱,虽然这些不至于祸害社会,却可能让人蒙受金钱损失或精神困扰。

到了年底骗子特别多,有人说那是因为人们在年底比较容易上当,所以骗子都出动了。或许真是如此吧。

年底是领花红的月份,也是准备过节的月份,购物促销特别多,错过了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不要紧,接下来还有双十二,而网购容易遇到状况,可能不小心点击一些莫名链接,在虚假网站透露了个人资料,也可能接到假冒海关人员的电话,而碰巧自己又在网上越洋买了东西。

假网站、假公安、假名牌、假信息、假投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假”充斥我们的生活,难怪“假”字连续两年入围《联合早报》字述一年十大汉字。

名人“推荐”投资加密货币

时不时在社交网站看到名人推荐投资加密货币的信息,有时是艺人、有时是政要,不久前还“请到”淡马锡执行总裁何晶“站台”,呼吁民众掌握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心清眼明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难保一些人不会糊里糊涂上当,否则这类假信息不会一再出现。

最近一次被利用的是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本月3日再度发文提醒公众不要上当,这是金管局今年以来第四次发出相关声明。

金管局今年发出四次声明并不表示此类事件只发生过四次,而是因为这四次被利用的都是跟金管局有关的董事或顾问。总统哈莉玛的名字在今年8月被盗用时,是她在自己面簿发表澄清的。人们以为金管局应该做点什么,但其实加密货币投资并不在该局监管范围内,所以它能做的只是提醒公众警惕。

政府应运用执法能力取缔

对于这类虚假信息,政府应该运用执法能力取缔,就算无法揪出这些虚假投资计划幕后的黑手,至少要让允许这些信息出现的社交网站与网络平台负责,毕竟这些招揽投资的广告信息都有诈骗的成分,人们所投入的钱到底去了哪里、究竟有没有用来投资都无法核查。

10月初生效的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令(简称POFMA)应该把管控范围扩大到这些虚假广告。

POFMA生效后,政府在11月的时候三度援引该法令要求更正。先是要新加坡前进党党员鲍耶更正他在面簿发表跟淡马锡及政府投资公司(GIC)有关的贴文。接着要时政新闻网站“States Times Review”主编陈智祥更正面簿贴文,而在遭到拒绝后,POFMA办事处转向要求面簿更正。

POFMA更多是针对与国家安全、公众利益、政府机构信誉等有关的错误信息,但是网络上充斥各类哗众取宠的假信息,有的只是为了博取点击率以换取广告收益,有的则是存心盗取用户资料甚至骗取金钱。虽然这些不至于祸害社会,却可能让人蒙受金钱损失或精神困扰。

类似招揽加密货币投资的广告并非这两年才出现,多年前披着外汇投资糖衣的庞氏骗局,也以相似手法在社交网站、网络平台出现,只不过如今的手段更恶劣,它们利用名人并贴上报章版头,让人以为内容载自主流报章。

我在多次于面簿网页点击“举报”以后就不再看到这些广告,但却发现其他用户还是能看到,让我怀疑举报动作是不是只纯粹把这类信息屏蔽而已?

复杂伪装术掩盖广告内容

这些假广告层出不穷,据面簿说是因为骗子用了复杂的伪装技术来掩盖广告内容,以致面簿的广告审查系统所显示的版本与真实的版本不符。

无论如何,网络媒体有责任确保广告内容的真实度,收紧对广告内容的审核,尤其是如果谷歌能拒绝政治广告,那它们应该也有能力拒绝有诈骗嫌疑的广告。

当然误导性的广告不限于面簿或Instagram,我们到访很多网站都可能弹出虚假广告。政府可以管、平台可以防,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教育人们辨别真假信息、评估网络信息的能力。

要懂得收集不同来源信息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能只依赖单一频道,得懂得收集不同来源的信息,避免以偏概全。

一个事件有很多面,如果只专注于某个角度把它呈现出来,人们就只看到事情的片面。比方香港动乱期间,一些网络新闻平台只上载警察打人的画面,但是没有上载警察打人之前发生什么事端的画面。

又如一家公司赚了钱,但是报道却把重点放在某个蒙亏的项目上大做文章。这些虽然不是假信息,但却是不全面的信息,如果只听信一两人的说辞,就如同瞎子摸象,不知道真“象”长什么模样。

我们在教育投资者参考股票研究报告时,总会提醒他们避免只看到片面的信息,要综合不同的报告然后再加入自己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我们所接收的是哪一类信息,都应该多找几个来源,将内容消化整理后再做判断,而在人们有能力判断真假信息、不再瞎子摸象之前,政府还是有必要适时干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