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换积分观念再转型

字体大小: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提倡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不再只是一时兴起的运动,它已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创意环保生商机》系列访问的三个商家通过不同概念推广绿色意识,有的利用积分制推动再循环,有的设立“零浪费”的杂货店,有的提供创新的环保包装方案。

无论用哪种方式维护环境,这些中小企业在寻觅商机的同时,也希望号召民众大胆发表爱护地球的绿色宣言。

垃圾不是没有用的废物,它其实是一种宝贵资源,若妥善处理,不仅让它赋予新生命,更是能够减少碳排量。

改变人们对垃圾的观念,正是华与华(Wah & Hua)公司第二代掌舵人陈恬芬(42岁)20年来努力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了激励民众再循环,该公司今年4月与德国欧绿保集团(ALBA Group)合作开发一个应用软件,通过积分制推广环保意识。

陈恬芬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们了解到新加坡必须要有一种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让人们领悟废物是有价值的,才能改变他们对垃圾的观念。”

这个名为“STEP UP Sustainability”的应用目前在裕廊区试行。民众只需扫描再循环桶上的QR码并拍下物品的照片,系统就会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再循环物品所减少的碳足迹,给予用户相应的二氧化碳积分。一旦累积足够积分,用户便可换取Grab分数、商品礼券或抵消部分电费等。民众也可在应用平台上获知再循环桶的位置、环保贴士以及活动等信息。

此外,这个系统有能力收集和分析数据,可让各座组屋居民进行比赛,看哪座组屋居民的再循环量最高。

陈恬芬指出,虽然人们对再循环的意识更高,但如何正确再循环的知识还相当缺乏。“比方说,有些人把未喝完的饮料罐,或是沾有油渍的塑料袋直接扔进再循环桶,这是不正确的。这些物件必须清洗一番,以免引来蚂蚁或弄脏其他物品。”

应用推出时刚好是我国实行病毒阻断措施期间。由于人们更常居家,住宅区的垃圾激增,即便没有大事宣传,这项措施仍获得不错反响。目前有接近1000人注册为用户。公司也与区内八所学校合作,通过应用鼓励学生环保。

阻断措施实施期间,也许是更多人趁机在家大扫除,再循环桶收集到大量的物品。公司必须增加派发垃圾车收集再循环品的次数,从每周一次提高到一天两三次。

陈恬芬认为,人们的观念是最难改变的,因此公司不断利用新方式展开宣导,让人们了解哪些物品可以或不可以再循环,以及正确的再循环方式。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们把环保视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借助科技加强专业化潜能

华与华公司由陈恬芬的父亲陈捷华(65岁)于1978年创办。公司初创时,身为董事长的陈捷华一人包办所有事务,直到后期扩大员工规模至十几人。不过,他后来觉得生意越来越难撑下去,于是拨电向当时在澳大利亚当会计师的长女陈恬芬求助。

“公司的规模当时很小,很难生存下去。父亲的英文也不是很好,不懂得如何申请执照等。接到父亲的电话后,我隔天就辞掉工作,准备回国接手生意。”

陈恬芬很早就看准科技让领域更加专业化的潜能,除了引进机械手臂来分类垃圾,她也让垃圾车收集垃圾的过程自动化。这不但有助于节省人力,也让员工在工作上更加轻松。

另一方面,陈恬芬致力于改变行业形象,她要司机对这份工作感到自豪,因为他们不是负责倒垃圾,而是要掌握操作自动化垃圾车的技能。

不过,废料处理业属于传统行业,要转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首先要改变的是员工观念。改用科技取代人力,难免让员工担忧应付不来。陈恬芬不断向他们讲解,安排他们定期接受培训和讨论各种科技。公司目前有200名员工,其中一半是司机。

陈恬芬很庆幸在转型过程中获得父亲的支持。她透露,父亲的想法开通,他不断掌握行业的新发展趋势,对数码化也不感到排斥。

在年轻一代的管理下,这家公司的业务变得更多元化,专长包括收集垃圾和再循环垃圾,还提供焚化服务。此外,接下来也计划通过燃烧废料生产绿色电力,成为一站式的废料处理厂。公司希望在近期走出国门,把这套一站式废料处理技术引进越南和柬埔寨等新兴市场。

公司这一路来取得一些成就,但陈恬芬认为,还是可以做得更好。收集垃圾目前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再循环业务的比率不到10%。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生活方式,再循环将日益受到重视,其中有不少商机可寻。“国人的环保意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个市场的潜能不限于住宅居民,我们希望与更多企业、工厂和购物商场合作,一起推广再循环的方案。”

三之一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