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看大势:抢食千亿元人造肉市场

字体大小:

吃过牛羊猪鸡鱼的你,尝过“人造肉”了吗?各地餐桌近年来掀起了人造肉旋风,这股饮食潮流颠覆全球食品行业。面对来势汹汹的食品科技起步公司,传统食品巨头也不敢掉以轻心,赶紧布局以抢占千亿美元商机。《悉看大势》专题系列剖析全球财经格局、商业及科技趋势,为你探悉因果,瞻望未来。作为人造肉市场两大主流,培植肉的发展速度能否追上植物肉?我国去年开全球先例批准售卖培植肉又能带来什么商机?

风靡全球的“未来汉堡”(Beyond Burger)和“不可能汉堡”(Impossible Burger)利用人造肉制成,味道足以媲美真牛肉,征服了不少老饕的味蕾。

推出上述人造肉的美国起步公司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先后在2009年和2011年成立。前者于2019年更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有“美国人造肉第一股”之称,去年股价飙涨逾65%。

全球暴发冠病疫情之际,人造肉市场的需求呈上升趋势。Beyond Meat业绩报告显示,在产品销售带动下,去年首三季营业额增长52.9%至3亿零484万美元(约4亿零230万新元)。

人造肉,也称替代蛋白质(alternative protein),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植物肉,即以谷物、豆类等植物性蛋白质为生产原料,包括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推出的产品;二是培植肉(cultured meat),从动物机体采集细胞,放入生物反应器中增殖生产。

全球上千家起步公司进军人造肉新兴领域

目前,全球有上千家起步公司进军人造肉这新兴领域,并获得投资者垂青。国际投资网络FAIRR统计,在风险投资领域,去年上半年有逾11亿美元流进替代蛋白质市场,是2019年总投资额5亿3400万美元的双倍。

在本地,淡马锡控股(Temasek)于2020财年加大对替代蛋白质领域的支持,除了对Impossible Foods追加投资,也对植物蛋白饮料制造商Califia Farms,以及培植肉起步公司Memphis Meats注资。

淡马锡也看好本地植物肉制造商成长(Growthwell),去年4月领投800万美元,跟投的包括DSG Consumer Partners、Insignia Ventures、Genesis Ventures、Brandify和本地知名企业家许文辉。

尽管人造肉前景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但分析师指出,起步公司目前面对不少挑战,包括高昂的开发成本及难以打通零售渠道。

信评机构惠誉(Fitch)旗下的Fitch Solutions分析师邓洛普(Brice Dunlop)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由于有不少大型跨国公司也来分一杯羹,起步公司还得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FAIRR注意到,在全球25家食品巨头之中,有四成已设有专门团队来开发和销售植物肉和植物蛋白为主的乳制替代品。

例如,荷兰消费品巨擘联合利华(Unilever)在2019年对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食品创新中心The Hive投资了8500万欧元(1亿3750万新元),以支持植物肉研发。

此外,联合利华去年11月公布“未来食品”计划,立志在未来五到七年内,把集团的植物肉和植物蛋白为主的乳制替代品业务的销售额提高到10亿欧元。

市场人士普遍看好人造肉的发展前景,增长潜能不容小觑。巴克莱银行(Barclays)预期到了2029年,替代蛋白质市场将达至1400亿美元,占全球肉类市场总值1.4万亿美元的一成。

富瑞金融集团(Jefferies)的眼光更加长远,全球肉类市场的销售额目前已逾1.4万亿美元,按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3%来计算,到了2040年料增长至2.7万亿美元。替代蛋白质在未来20年后有望占全球肉类市场的9%或2400亿美元,最乐观甚至能占17%或4700亿美元。

传统畜牧业被视为温室气体排放元凶

由于传统畜牧业被视为温室气体排放元凶、全球饮食习惯的转变,以及后冠病时代对个人健康更加讲究,这些因素推动替代蛋白质市场迅速发展。

相比动物肉类必须透过蓄养和屠宰,替代蛋白质的生产过程一般被视为更安全、更低碳及更环保。牛津大学马丁学院(Oxford Martin School)为世界经济论坛展开的研究显示,从牛肉转为食用替代蛋白质,将能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PwC)、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以及淡马锡于2019年联合发布了《亚洲农业与食品行业挑战报告:收获未来》显示,随着财富积累、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习惯转变,亚洲消费者对蛋白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如牛肉、海鲜等,但他们同时也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动物福利等议题,因此更乐意接受替代蛋白质。

打造新型食品发展沃土 我国吸引外国食企进驻

新加坡成为新型食品发展的沃土,不仅是全球首个允许培植肉面世的国家,更吸引了不少外国食品企业进驻。

随着新加坡去年批准美国培植肉制造商Eat Just的培植鸡块在本地出售,分析师认为这为其他监管机构立下重要先例,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国家跟进。

富瑞金融集团分析师鲍威尔和蒋思聪认为,新加坡此举绝非偶然,在欠缺农业及依赖从国外进口食品的情况下,替代蛋白质有助增强本地粮食韧性。

另外,我国一直以来致力于成为农业食品科技枢纽,外国食品企业陆续在本地设立据点。

例如,美国植物蛋白乳制品研发公司Perfect Day去年12月宣布将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并聘请和培训本地研发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公司的全球研发活动提供支持。 

德国植物肉起步公司Next Gen去年10月宣布利用种子轮投资220万美元在本地设立总部、领导团队及研发中心,希望打造全球消费品牌,未来三年进军中国和欧美市场。

Next Gen联合创办人梅内塞斯(Andre Menezes)认为,新加坡提供一个理想创业生态系统,包括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以及法规支持等。

我国政府对新型食品抱持开放态度,新加坡食品局自2018年展开公众咨询,以更好地了解新型食品带来的挑战,并在2019年11月推出监管框架,提供业者生产新型食品的创新空间。

若食品存在任何安全风险和隐患,或对人体健康有任何影响,当局也能及早发现和处理。

经济发展局、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也不断鼓励处于领先地位的食品制造商在本地扎根,例如瑞士食品公司Bühler和Givaudan去年2月宣布在本地联合设立蛋白质创新中心,旨在支持本地起步公司和科研人员为亚洲市场开发植物蛋白产品。

科技改进成本降低  培植肉发展有望追上植物肉

研发技术艰难,加上制造成本高昂,使培植肉的发展速度一直落后于植物肉。然而,随着食品科技日益改进及制造成本降低,培植肉有望追上植物肉的发展步伐。 

2013年,美国起步公司Mosa Meat推出人类史上首个培植肉汉堡包,当时要价33万美元,但到了去年1公斤培植肉的制作成本只需112美元。另一家培植肉起步公司Future Meat Technologies过去三年已把制造成本削减一半,估计明年1公斤培植肉仅需22美元。

培植肉的制造过程,是透过采集动物的干细胞放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基(culture medium),以培植成类似动物肌肉的组织。

富瑞金融集团分析师鲍威尔(Simon Powell)和蒋思聪在报告中指出,培养基的费用最大,1公斤培植肉需要利用500至1000公升培养基,尽管培养基能重复使用,但培养基目前每公升售价逾400美元。因此, 如果培养基价格能降至40美元以下,培植肉就有望大规模生产及开始商业化,他们看好两年至五年内就有望实现。两位分析师也在报告中指出,若将产能扩大到一次生产2000至5000公斤,将需要可容纳2万公升培养基的生物反应器,这意味着每生产1公斤培植肉所需的培养基可降到4至10公升。

无论在大规模生产技术及市场商业化方面,植物肉现阶段比培植肉更为成熟,主要因为植物肉已获得许多国家地区批准上架,售价也越来越便宜。Impossible Foods近日宣布降低植物肉产品的全球批发价,包括新加坡、加拿大、香港和澳门,减幅达双位数。在美国,该公司降低批发价逾15%,是继去年3月份后第二轮减价,意味着不可能汉堡的价格目前约每磅6.8美元。

Fitch Solutions分析师邓洛普说,许多消费者考虑健康因素而有意减少食用动物肉类,他们也认为植物肉比培植肉更健康。

尽管植物肉产品已问世多年,但仍引发社会不少争议,反对派认为这类新型食品(novel food)不能与真肉画上等号,更不能在肉类货架上出售。

欧盟对植物肉和培植肉做明确区分,若植物肉的成分和加工技术在欧盟有历史纪录,就无须在新型食品法规下监管。所谓新型食品,欧盟定义是在1997年5月15日前,从未在欧盟广泛供人类食用的食品,包括刻意改造的食品、含人造纳米材料的食品;提取动物、植物、微生物、菌类或藻类细胞及组织培植而成的食品。至于培植肉,除非生产过程中使用转基因生物,则按照新型食品法规来监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