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与风险

字体大小:

就势论市

可悲的是,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人幻想着投资可以一劳永逸,马多夫式的骗局便会一再出现。人们对目前的超低利率环境已很厌倦,

一旦有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出现时,理智往往容易被蒙蔽,即便知道可能是一个骗局,还是抱着侥幸一试的心理。

这年头投资不仅要担心风险,还要提防骗局。

不久前有两则新闻抓住了我的眼球,其中一则是创投公司伟高达创投(Vickers Ventures)被爆陷入新加坡史上最大宗的诈骗案,成为投资骗局的受害者。

从事镍金属(nickel)投资与交易的Envy Asset Management和Envy Global Trading月前因涉及10亿元投资骗局而被新加坡商业事务局调查,两家公司的董事黄有志也被捕,并在上个月被控上国家法院,他面对的多项控状包括制造虚假的镍买卖交易。

伟高达创投的资产管理规模近10亿美元,创始人陈诚锦在投资界颇有名气。他以个人身份参与了EGT的投资项目,而伟高达创投的两个基金也在相关镍交易中有所投资。陈诚锦告诉媒体,投资前所做的初步尽职调查,并没有发现这些项目有任何不当。

正当我在想,如果连基金经理都会掉入投资骗局,更何况是一般人时,电邮弹出了另一则同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大华银行的一名职员落入假公安骗局,导致1166名中国籍客户的资料外泄。

银行的初步调查发现,该名职员只透露了相关客户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电话号码,以及存额,并未透露他们的银行账号,而银行的资讯科技系统也仍然安全。

尽管如此,这次事件还是值得关注。很多疑问将有待警方完成调查后才会有答案,例如这名职员在提供客户资料之前,是否征询过上级的同意?这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监控,与本文主题无关,所以不在这里讨论。我好奇的是,银行时不时发出电邮提醒客户慎防骗局,不要落入网钓陷阱等,而该名职员作为银行的一分子,怎么也会落入假公安骗局?

虽然第二个骗局无关投资,我想说明的是,两个受害者都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个是有经验的基金经理,一个在风险管理严谨的银行工作。如果连他们都会因为不慎而上当,一般人更有必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小心防范。

其实,基金经理或金融机构成为骗局受害人并非新鲜事。史上最有名的投资骗局应该是2008年被揭穿的马多夫(Bernard Madoff)骗局,让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蒙受650亿美元的损失;主谋马多夫刚在4月14日在狱中去世,享年82岁。

如果不是2008年的金融大海啸,马多夫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骗局或许到今天还在流转着。

马多夫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气,所以大家不疑有他。他并没有吹嘘超高的回报率,在当时10年国债收益率仍高于6%的年代,他只是向客户保证无论逆境或顺景都可保持10%的回报率。

事实上马多夫从未帮客户投资,而是利用所得本金支付回报,也就是所谓的庞氏骗局(Ponzi)。金融大海啸令不少面对资金问题的投资者纷纷赎回本金,2008年12月初,一名客户要求赎回70亿美元,马多夫无钱退还,才揭发了这起世纪骗局。

可悲的是,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人幻想着投资可以一劳永逸,马多夫式的骗局便会一再出现。人们对目前的超低利率环境已很厌倦,一旦有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出现时,理智往往容易被蒙蔽,即便知道可能是一个骗局,还是抱着侥幸一试的心理。

加密货币价格疯涨
坠入相关骗局者剧增

就像加密货币投资,且不说人们因为剧烈的价格波动损失了多少钱,事实是全球跌入加密货币投资骗局的人同样不计其数,但我们还是不时读到又有人上当的新闻。从比特币到以太币到最近的狗狗币,价格疯狂暴涨让大家都想搭上加密货币列车,别有用心者就是看中这一点,以各种名堂推出投资计划,但其实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庞氏骗局,人们投入的资金最终会跟着投资平台一起消失而不知所终。

这跟多年前打着外汇交易旗帜的公司是一样的。这些公司声称研发了稳赚不赔的软件,只要把钱交由它投资,保证每个月可得到一笔可观回报,骨子里却在经营庞氏骗局。骗徒的手法大同小异,换了包装还是有人上当。

加密货币本身就很虚无,作为一种交易代币还可以接受,但是作为投资,我非常怀疑。因为怀疑,所以我没有致富。当年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时,它只不过几百美元,这让我很懊恼,若不是始终对它抱持着怀疑的态度,银行存款应该已经百倍千倍地增加了。

不断错失的经验让我在读到一些回报可观的投资时偶尔也会心动,但我的疑心让我没有采取行动。然而,面对网络世界铺天盖地的报道,不知哪一天自己的信念会被动摇?

投资本来就有风险,传统风险是估值的风险,也就是我们对某项投资产生了错误估值,便会面对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时代的变迁衍生了新的风险,社交媒体已被证明能迅速推高或拉低股价,对于互联网驱动的“模因”(meme)投资,公众更应该提高警惕。投资者在读到任何报告或报道时,须有判断能力,不是人家说什么就买什么,特别是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的信息。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