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制局网站资料显示,去年4月至今年4月,新成立的公司一共有7万1614家,结束营业的有4万7351家。换言之,这一年多以来,净成立的新公司共有2万4263家。
虽然越来越多知名零售和餐饮业者因不堪冠病疫情冲击而纷纷结束营业,自去年我国实施阻断措施以来,在本地成立的新公司比倒闭的更多。
这一年来,本地不少老字号或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因疫情而结束营业或关闭店面。
拥有80年历史的老字号瑞记菜馆(Swee Kee Eating House)日前在面簿发贴文,指餐厅熬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衰退和沙斯(SARS)等冲击,但如今面对冠病疫情,加上总店位于中央商业区,蒙受连月亏损,决定在本月30日结束总店业务。
Dimbulah Coffee、创意设计产品专卖店Naiise、拥有22年历史的甜点品牌贝可津(Bakerzin)、运动用品店Sportslink等等,都是疫情下的牺牲品。
这一连串的消息,令人感到惋惜和无奈,也不禁让人以为本地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倒闭潮。
可是,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网站资料显示,去年4月至今年4月,新成立的公司一共有7万1614家,结束营业的有4万7351家。
换言之,这一年多以来,净成立的新公司共有2万4263家。
从每个月的数据也可发现,除了实施阻断措施的第一个月,即去年4月,结束营业的公司比成立的更多,之后的每个月都是新成立的公司多于结束营业的。高峰期是去年8月和10月,净成立的新公司各有4790家和4013家。
新加坡管理大学市场营销学副教授拉玛斯瓦米(Seshan Ramaswami)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新成立的公司比结束营业的更多,确实令人惊讶。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那些失去工作和就业困难的人士,选择利用他们已有的技能来成立公司,提供或发展相关服务和业务。”
我国的失业率在去年9月达到高峰,当时整体失业率为3.5%,居民和公民失业率分别为4.8%和4.9%。
联昌国际私人银行经济师宋生文受访时说,不容忽视的是,今年首四个月结束营业的公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2%,显示一些企业和商家仍敌不过疫情冲击。
看准网络商机 主动辞职创业
净成立的新公司更多,宋生文认为,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近几年政府鼓励数码转型,让更多人看到了网络商机,另一方面也代表企业和商家仍愿意投资,进而有助本地就业市场。
28岁的卢家茵是一个例子。比较特殊的是,她并非因失业而创业,反而是主动辞职创业。
曾任职于大华银行和花旗银行的卢家茵受访时说:“我一向喜爱烘焙,并在社交媒体IG分享成品。去年阻断措施期间,我接到越来越多人询问是否接受订购,辞职创业的念头更强烈。”
她于去年7月成立专卖曲奇饼和布朗尼的线上商店Whiskdom,10月在亚历山大购物中心开了实体店面,仅限外带和网络订购。
创始初期,Whiskdom每周卖出500至600块曲奇饼和布朗尼,如今已增加到2000多块。
卢家茵给自己五年时间,“万一失败了,我还可以回到熟悉的银行业,但我不想10年后回头看自己而后悔当初裹足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