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2014年7月7日 今年“讲华语运动”进入了第35个年头,李显龙总理重申了政府的语言政策立场:让孩子掌握好双语,协助他们与国际舞台接轨,同时扎根于自己的母族文化。针对社会近来不时出现要求放宽方言使用空间的呼声,李总理指出,这个想法并不务实,但是方言还是有使用的空间,在特殊情况下,政府会破例并恰当地使用方言。 对照政府语言政策所要达致的目标,讲华语运动以及相关联的双语教育,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大部分国人因为掌握了英语,不但为新加坡成为国际大都会营造了有利环境,促成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也让很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人,能在海外施展抱负,总体上为小国寡民的新加坡,发挥超越其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的影响力。 当然,任何政策有利总有弊。部分社会人士惋惜方言的没落,多少反映了双语政策的代价。回顾当时配合政策所推行的讲华语运动,目的是凝聚华族的向心力,借此建立新加坡人的国民认同感。建国初期的生存焦虑,导致政策执行上大刀阔斧的急迫感,进而产生把华语同方言对立的零和思维。 主要使用方言的建国一代,与孙儿女因语言不同所导致的沟通不良和情感疏离,华族传统价值观无法通过身教在家庭传承,年轻一代观念上趋于西化,讲英语家庭因缺少了方言的桥梁,难以掌握好华语甚而产生华语难学、厌恶华语的扭曲心态,本地人能同时使用不同方言相互沟通的蓬勃多语言环境的流失,或许都是代价。但在今天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检视政策得失,若不一并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免容易有一叶障目之失。 方言的使用,除了公共平台如免费电视、广播,其实还是拥有一定的空间。每个家庭都能自由使用,一些传统场合如中元节慈善投标、歌台表演,宗乡会馆活动等,还是有其踪影;其顽强的生命力,也见诸选举时的群众大会、政府需要宣导特定信息时,如沙斯肆虐期间、全国对话会、建国一代配套的说明等。关键在于,当局也应与时俱进,改变视华语及方言如同水火的思维。毕竟方言并非官方用语,其学习并不占用任何公共教育资源,仅属于家教的一部分。况且,以当前的社会条件,方言的使用并不会取代华语的相对主流地位。 但更值得国人关注的,恐怕是接下来该如何提高华语文的普及面和社会地位。无可讳言,经历了数十年的双语教育,年轻国人英语能力与习惯已全面养成,但伴随而来则是华语文能力的相对弱化。与政策实施之前对比,国人华语文能力大不如前,是不争的事实。考虑到政府投入庞大资源,包括每年推广讲华语运动,以及为此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华语文的社会地位、形象、使用水准和普及度,显然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经历了长期的努力,国人大多已内化了种族与宗教和谐的价值观,语言课题的政治色彩因而大为淡化。任何带有沙文主义意图的主张,将自动成为众矢之的。这为政府从更务实的角度反省语言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英语作为共同语言,方便各族同胞交流,凝聚集体身份认同感,早已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中国持续崛起所带来的机会,各族国人都深有体会,进而也削弱了在本地多元种族环境里,探讨提高华语文水准的政治敏感性。 因此,在讲华语运动35周年之际,我们于珍惜其成效之际,理当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普及华语文的使用。在取代方言成为华人维系母族文化的用语后,华语对于华族同胞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的作用,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确保它继续保有活力,成为华人日常生活沟通以及思考及讨论公共事务的庙堂语言,是朝野今后必须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