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2014年11月21日 我国从1979年起,便开始推行讲华语运动。此后,学习华语的重要性年复一年地被强调,其后还增加了双文化教育,旨在培养通晓中英两种文化的人才。这成了我们的一种语言优势。 不过,正如副总理张志贤日前在第五届通商中国奖颁奖典礼上所指出的,目前不少年轻的中国人也说得一口流利英语,中国以外也有数以百万计的外国人在学华文。因此,新加坡必须加紧培养精通双语和双文化的国人,保持我国的竞争优势。 中国不断在崛起,也不断在给世界带来改变。前不久,有一则新闻报道说,葡萄牙北部的一个小镇,如今也规定9岁和10岁的学生都必须学华语。原来这个小镇专门生产各种手工高级鞋子,这类鞋子日益受到富裕的中国消费者的垂青。当地政府因此认为,让学生掌握华语,将有助于他们将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这种市场与利益驱动的学习华语热潮,现在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新加坡人如不加倍努力,确实有失掉优势的可能。 如果我们从越来越多年轻华族家长,以英语为主要家庭用语的发展趋势来看,或许会有更大的危机感。因为,这不只将削弱家庭作为主要的双语学习环境的优势,长此以往,也可能使我们无法再持续积累本土多元文化的宝贵资源。而我们目前对这个文化资源层面的思考,是欠缺或不足的。 环顾我们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像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大国,随着新领导人的出现,都在大力推动或计划推动其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播,蕞尔小国的新加坡若不设法保住自己的本土文化资源,巩固水土,大力发扬,我们将很难抵挡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所掀起的复兴或新兴浪潮的冲击。 所谓本土文化资源,指的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多元文化资源。这是经过长时间融汇与积累形成的。它的根本特点是多元性加上本土性。多元性包括有华、巫、印及欧亚等多元种族、宗教、语言与文化,与此同时又兼有中西(或东方与西方)的结合,兼具东西文化的特点与优点。由此也生成本土文化的特性。因此,我们的华族文化与中国相通但也相异。同样的,印族文化与印度相通又相异,马来族文化也与马来西亚与印尼相通又相异。 树有根水有源,我们的多元文化根源来自各族的母族文化,加上西方文化(主要是和英文俱来的文化)。这种本土文化资源是我们独有的文化资源,也是能让我们独立于世,凸显新加坡文化特色与认同的宝贵资产。在其他国家的双语能力日益加强的时候,我们确实必须有足够的警惕性,必须设法维持我们的双语优势。但除此之外,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避免本土文化资源的水土流失。因为,这方面的流失将不只是商业上的利益得失,而是文化的斵丧。 换言之,在讨论语言与文化的课题时,我们有必要跳脱长时间以来所根据的经济面向,从更高的视角探索问题的其他面向。我们不能只具备葡萄牙那个小镇一样的思维,纯为了做生意而学习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或是英语。更重要的是要保住我们多元文化的源头活水,不断滋养本土文化的生长。 我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就以华族文化而言,其中的会馆文化就具有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这一点从本报昨天刊出的南安会馆成立88周年庆特辑就可见一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既需珍惜本土多元文化资源,也应珍视文化资源的各语言载体,这样才能继续积累这一宝贵资源,凸显新加坡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