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2015年4月27日新加坡植物园自2014年1月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以来,其进展受人关注,目前我国正在殷切地等待初步的评估结果。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黄循财日前透露,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预计在月底或下月初提出技术评估建议,并在6月28日至7月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公布新加坡植物园的申遗结果。若是这项申遗成功,植物园成为首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热带植物园,无疑是给庆祝独立50周年的新加坡一个意义重大的献礼。此外,国家古迹粤海清庙,日前正式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优异奖(Award of Merit),为我国保存古迹的努力增添一项荣誉。建于1890年的粤海清庙的修复工程耗资750万元,这个属于潮州籍人士的古庙展现潮州的独特建筑工艺与风格,它的修复获得民间的支持才得以完成。在这之前,我国另一列为古迹的百年庙宇凤山寺也因为修复工程优异,而在2010年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这是比粤海清庙的优异奖更高的奖项,凤山寺的修复花了250万元,历时五年。2013年10月,凤山寺又获得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颁发唯一修复工程甲组作品“恢复原貌奖”。由于我国历史短浅,能够得上“古迹”标准的建筑不多,民间这方面的努力应该受到政府的及时肯定。凤山寺在2010年获得联合国的奖项,但市区重建局却在三年后才通过奖项对它的修复成果作出相应的肯定,这种迟来的赞赏令人不解。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存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修复之后的维持则不只是金钱的问题,还涉及文物是否继续受到重视,以及管理者的态度。古庙既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古迹,古庙在继续发挥宗教的功能的时候,也必须确保它作为古迹的定位不因日后的定期维修而受损。粤海清庙属义安公司所管,而凤山寺属南安会馆,庙宇的修复资金全靠民间的筹款集资(而这也是向联合国申请奖项的审核标准之一)。因此,与华人社团有长久历史渊源的庙宇才能获得较好的照顾。华人社团组织通过修复古庙,为保留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政府保留古迹的政策是很大的鼓舞。建国总理李光耀在《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书中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城市重建的步伐加快之后,城市的历史不断被抹掉,到了1970年,政治领导人对此感到不安,于是成立了“古迹保存局”,“负责确认和保存在历史、传统、考古、建筑设计和艺术性等方面,对新加坡历史具有意义的建筑物,其中包括行政、文化和商业建筑物”;而分别代表着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文化色彩的牛车水、甘榜格南和小印度因此被保留了下来。如果不是独立不久便认识到保留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新加坡今天已没有多少值得保留的遗产了。尽管如此,许多旧时代建筑的消失,如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剧场,至今仍让不少国人感到惋惜。进入21世纪后,受保存的古迹更重视修复的重要性,任何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修复工程更应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应避免修复工程变成“修”而不“复”。 申请联合国奖项的肯定,是一种鞭策,值得民间的支持和政府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