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2015年5月7日第六届新加坡-马来西亚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成果,反映了两国关系健康平稳的现状。双方在会议上签署了“城市搜救计划”和“樟宜渡轮码头补充协议”两项谅解备忘录,进一步丰富了两国广泛和多元的合作关系。李显龙总理及纳吉首相也就新隆高铁这一重大工程,取得了更多共识。纳吉在为新加坡经济学会常年晚宴致辞时,更表示“两国关系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应当说,双边关系的基调,同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私交息息相关。李总理和纳吉具有类似的背景,两人的父亲都当过政府首脑,所以从小就在政治氛围浓厚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彼此的年龄相仿,均见证且经历过新马历史上的风风雨雨,因而也深刻体会到维持良好邦交的重要性。两人的私谊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感情基础外,相信也是建立在要强化国家间关系的理性意识上。无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地理角度看,新马在历史上本属一家,纳吉在经济学会晚宴致辞时,也用马来谚语形容两国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尽管后来兄弟分家,各自发展,然而各方面的联系依然藕断丝连。这种一荣俱荣的亲密性,注定了双方必须务实地处理好两国关系,因为对方的成败,最终必将对己方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双方政府明白这种特殊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两国民间对此也深有体会。所以,促进民间原本就蓬勃的双边交流,对于巩固两国邦交无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探讨中的新隆高铁,正具备了深化民间交流的积极作用。终点站将分别落户于裕廊东,以及大吉隆坡地区新街场的新隆高铁,势必成为拉近两国人民关系的重要脐带。随着包括多条地铁线在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进行,高铁终点站所在的裕廊湖区,今后有望成为另一个商业中心;相信马国的新街场也将有相应的发展。这对完善双边的民间和商贸互通,肯定有加分效果。基于同样的道理,关于增设多一处新马通道的可能性,也出现让人鼓舞的势头。就如李总理所指出,衔接两地的现有通道,其使用程度已经达到极限,必须加以扩充。因此,多建一处通道,无论是“友谊桥”还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对双方都有利。虽然此前两国对于具体方案,存在不同的构想,也为此意见相左,但相信本着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基于互惠互利的原则,第三通道的实现,应当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无论是高铁的建设,或者是第三通道的落成,无非都是为了扩大民间的交流机会,增进两地人民原本就深厚的感情。高铁将实现新马一日生活圈的愿景,用科技突破地理的制约,进而超越心理的距离感。第三通道也必然提高两地民众,尤其是新柔居民互动的便利。基础设施的作用,也必须有制度安排的辅助,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扫清人为的障碍,简化通关手续,降低出入境费用,是两国政府要重视的课题。马国政府在去年调整出入境车辆的过路费,从单程收费改为双程收费。从新加坡入境新山的汽车收费不但提高超过一倍,对出境车辆也开始收费。新加坡政府出于对等原则,随后也宣布从原本的单程收费改为双程收费。这导致双向交通的成本上升,不只加重了日常出入两地的居民的负担,也造成商业成本增加,对民间交流和商贸活动都是不小的打击。要如何尽早改善这种不利局面,就看双边新马政府如何去协商。远亲不如近邻,新马关系既属远亲也是近邻,理应更珍惜这个缘分。至今的经验表明,政治条件的改变,不时会让双边关系出现起伏,然而民间长期存在且不断茁壮的情感联系,却是避免两国关系脱轨的关键。所以,鼓励更多的民间交流来巩固新马友谊,必须是双方政府认真看待和努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