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2015年9月7日李显龙总理前天在滨海湾花园为“马来文月”(Bulan Bahasa)主持开幕时宣布,教育部在未来五年给予三个推广母语学习委员会的拨款将提高50%,从2011年至2015年的1660万元,增至2016年至2020年的2500万元。当中2000万元由教育部直接拨款,剩余的500万元,教育部将以一元对一元的方式,鼓励个别母语社群自行筹集款项。推广母语不应只是政府的主动,各种族社群可以结合相关文化活动和筹款,让推广母语的意识更加深入民间。双语教育实施多年,年轻一代在英语之外,对本族的语言并不陌生,但他们一离开学校,母语就被逐渐冷落、生疏,离开学校越久母语水平越低落,这也许是英语成为年轻一代家庭用语的关键因素,现在甚至连年长的祖辈们即使自己的英语并不流利,也跟孙辈讲英语。李总理说,“随着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新加坡须要加大力度去保护和推广母语的使用”,其实政府早在十年前便已看到新的语言环境对母语学习带来的冲击,三个委员会分别成立于2005年与2006年,它们今后的工作难度将会更大。政府增加拨款表示了政府的决心,各母语推广委员会应检讨过去五年的活动成果,从校园和社会环境两方面为母语的使用制造更有利的条件。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文化组自2009年推出“文化随意门”计划,为学校提供资金鼓励学生观赏与华文华语有关的文化表演。如裕廊景中学今年4月组织学生与老师们一起在戏剧中心观赏舞台剧《天门决》。《天门决》是实践剧场为创团50周年特别演出的一部武侠剧。“文化随意门”计划为剧场带来了新的观众来源,让表演艺术界感到鼓舞。因此,学生出席有关本身文化的本地演出和文化讲座等等必须成为学校的常态活动。有些学校也有“学生导游计划”,如中正中学总校与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有正式的合作,让一些学生成为特展的学生导游。学校与其他民间机构合作的这类校外文化活动,让参与的学生有更多深入接触华族文化,使用华语作讲解的机会,值得鼓励。除了增加拨款能加强推广母语力度之外,政府部门对待母语的思维和态度应该更为灵活。在现实中,由于英文是行政工作语文,一些官方机构办的展览或活动通常只用英文,即使展览是有关中华文化,主要介绍还是以英文为主,这类例子发生过,也曾引起一些争议。一项展览若是有关本地族群的本身文化,则应让年轻一代也可直接用母语来接触和认识,不必太拘于行政方便等因素。教育部在其声明中特别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在新加坡本土语言环境学母语的机会”,这一点该如何去理解和实践,就有待各推广委员会的努力了。此外,各个推广母语委员会之间今后也应该加强交流,更重视本地友族文学作品的翻译,让不同种族国人也能了解异族的文艺发展现状,多认识用母语创作的本地作家,以及具民族文化色彩的本地艺术家。加大力度推动母语是适时之举,政府重视母语的姿态很重要,实质和效果也同样重要;新加坡是否已开始走向单语化社会,也许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也难免有些人认为单语化没有什么不好,但这是在付出族群文化被稀释的代价之下取得的,相信不符合政府的文化政策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