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将改变城市景观的交通决策

字体大小:

社论

2016年1月23日

改造我国的城市景观,是政府施政方针中列明的五大目标之一。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这方面的改进所要达到的目标则是一个少用车的社会,让更多人在出行时能方便地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骑脚踏车,甚至步行。与此同时,也能形塑一个更有绿意和自然景观的生活环境。

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在政府施政方针交通部附录中所透露的相关计划,确实可以让人感觉到,涉及公路交通方面的未来图景,将起到改变城市景观的实质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兴建南北高速公路思维和计划的改变。计划中全长21.5公里的南北高,如今将改为结合快捷巴士专用道及脚踏车主干道的南北交通廊道(North-South Corridor)。

这一改变无疑是有标杆性意义的。它象征政府交通思维与决策的转变,也说明它已下定决心,要向一个少用(私家)车的城市过渡,并志在必果,因为目前一私家车为主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少用车的目标,对很多城市来说都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般而言诸如道路和公共交通服务之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总是滞后的。因此,最先出现的问题便是道路拥挤,交通阻塞,尤其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

新加坡的情况也不例外。拥车固然是一般中产阶级的梦想,但拥车的方便也是不可否认的。这主要是没有同样有效的替代出行工具,特别是巴士、火车和地铁。在公路交通阻塞问题开始尖锐化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却没有及时改变。巴士和地铁的经营模式,建立在自负盈亏的基础上,使到供给远远落在需求之后。巴士公司不愿意提供更多的巴士或增加巴士趟次,地铁的建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一直停留在必须先有足够的乘客才兴建的思维。

面对现实的拷问,这样的保守思维终于出现大翻转,新地铁路线的规划和兴建如火如荼地进行,接下来一直到2021年,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条新的地铁延长线投入服务。未来15年,我国的地铁网络将扩大一倍至360公里。政府定下的目标是,到了2030年,每十户家庭中有八户只须步行十分钟就可到最靠近的地铁站,每四人有三个以公交作为主要的出行工具,并希望在2050年后把比率提高到至少85%。

除了地铁网络的迅速扩展,现在巴士服务的改进也活动了更大的驱动力。计划中的南北高全程设置巴士专用道,说明当局不仅思维改变,也已下定决心,使巴士也成为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当然,一只燕子成就不了一个夏天,南北高设快捷巴士专用道本身不可能成就整体巴士服务的改进,但应是未来发展路向的标杆。

在公共交通完善到一个相对理想的境界之前,任何有关少用汽车的设想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我们现在有理由相信,随着新的交通发展路线图的逐步落实,15年后的整个城市交通景观确实有望焕然一新。到时,不只公交服务中的左膀右臂巴士和地铁将更加便捷,人们也将看到四通八达的人行道(包括有盖走道)和脚踏车道。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预见,当公共交通服务逐步提升到一个高水平之后,要人们减少拥车的动因也必然会跟着相应增加,这可能包括拥车和用车费用的抬高,只有在这种公交具备足够的吸力,而拥车的阻力相应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实现少用车的目标,使新加坡成为一个人气大于尾气、空气更清新和更加宜居的美丽城市。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