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习近平中东行的外交逻辑

字体大小:

社论

2016年1月25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出访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国。这是中东地区最主要的大国,也因为最近中东形势的剧变而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人口最多的埃及经历了失败的阿拉伯之春,还没有从军人政变及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抗争中恢复稳定。沙特因为油价狂跌,又与宿敌伊朗断交,正处于内外交迫的状态。刚同西方世界就核计划取得妥协,解脱国际制裁的伊朗,则迎来首位大国元首的到访。

习近平此行距离中国领导人上次访问中东相距七年。他原本计划在去年启程,但因为沙特及伊朗在也门的代理人战争白热化而延迟。与七年前相比,无论是国际形势、中东地缘政治或者中国自身的实力及利益,都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习近平出发前,中国政府在本月13日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第一次全面阐述对中东地区的政策立场,就显示了宏大的战略意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服务于经济发展。上述《政策文件》就指出,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和第七大贸易伙伴。2004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其核心也是为了促进经贸合作。这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交战略大相径庭,当时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为同苏联竞争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而主张输出革命,对阿拉伯国家强调相互支持彼此的反殖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并争取对方声援北京取代台北在联合国的地位。

从政治挂帅外交到以经济为中心的中国外交,随着各方条件的改变,又到了必须做出调整的时刻。就中国本身而言,一方面是因经济规模的壮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加深,而越来越面对国际市场期待的压力;此外,国际社会也期待中国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全球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也进一步威胁新疆原已不时面对的安全挑战。东海、台海、南中国海局势趋紧,以及北京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所需要的国际和平环境,都意味着中国的外交不能再仅着眼于经济,而必须更注重战略安全。

中东依然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主要海外来源,沙特更是其最大的石油输入国,所以中东的安全对中国日益重要。西方媒体报道,习近平此行就给中东三国带去总值550亿美元的投资及贷款。埃及自军人政变推翻穆斯林兄弟会所组成的政府后,就不断面对伊斯兰恐怖主义的颠覆。但是西方世界碍于国内舆论,无法公开支持开罗的军人政府。中国对埃及的贷款和投资,将有助于协助这个中东第一人口大国的稳定。

美国自国内页岩油取得石油战略安全后,加上因为落实“亚洲再平衡”战略,在中东地区呈现战略退却姿态。沙特同伊朗交恶,表面上是伊斯兰宗派之争,背地里却不无对华盛顿“始乱终弃”的反弹。在美国心不在焉,欧盟自顾不暇之际,中东地缘政治似乎出现了等待中国介入的战略真空。尽管主观上或没有取美国而代之的意图,中国在中东的综合利益扩大,多少促使它不得不更有所作为。

因为没有欧美等的历史包袱,中国或许更能够在中东扮演公正的第三方角色。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可能再也无法置身事外。就叙利亚内战,中国正邀请阿萨德政府与反对派到北京和谈,寻求政治解决方案。《政策文件》所阐述的外交思维,已经超越经济层面,涵盖抵制极端思想蔓延、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当然也包括在中国所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上的合作。中国崛起,必然将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这个逻辑,并不局限在其中东政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