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小六会考改革仅是起步

字体大小:

社论

2016年7月15日

最新公布的“八级”小六离校考试评分制度,将在2021年实施。教育部表示,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分数主义的弊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评分放弃总积分制而采取分级制,表面上的确模糊了家长对考试分数锱铢必较的依据,但实际上能否达到减轻压力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恐怕还端看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心态是否能相应调整。分级制的一个客观效果,则可能打破名校对成绩优秀学生的垄断,让他们分散到其他学校去,长远有助于降低“名校焦虑症”。

从哲学角度说,生活不会没有压力,差别仅在于其程度健康与否。本地教育体制长期注重筛选精英,所形成的分数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的集体潜意识,要在一夕之间改变,显然并不可能。新制度在学校分配的原则有“定夺标准”一项,其英文原文tie breaker源自一些体育项目的术语,意为“决胜局”。这不经意间依然流露出小六会考是一场竞入名校的比赛思维。

孔子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社会的智商分配本来就不是均一的,反映在考试成绩上,自然也会产生优劣之分。但是,分数主义意识形态却将其绝对化,导致分数成为判别能力、分配教育资源,进而最终决定社会地位和获利的唯一标准。改革分数主义弊端的目的,必须是针对这一潜意识入手。病根不除,任何制度上的调整,都无法真正产生改革效果。受访家长对新制度褒贬不一,有些甚至担心压力将加重,就是这种潜意识作祟的证明。

更换计算考试分数的办法只是改革的一部分,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成效必定是有限的。其中的关键配套,就是对“名校崇拜”的除魅。这可以分两段来看,前半段是放弃总积分制度,终结了先前流行的年度找状元游戏,让学校和家长双方都无法再严苛地按照每一分,去精算进入名校的资格。这一方面增加了同一组积分学生的机会,也让那些非顶尖名校有可能分配到成绩好的学生。其长远效果,将能增加所谓名校的数目——毕竟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关键还在于其垄断了成绩最优秀的考生。

后半段则是教育部应当增加对非名校的资源挹注,把能干的校长、老师调配到这些学校去,并尽量让其预算能够与现有的名校并驾齐驱。假以时日,当这些学校逐步培养出自身的特色,能够栽培出表现优异的学生,自然就会获得家长认可,吸引更多会考成绩优秀的学生选读,而晋升“名校”或“准名校”之列。名校数目多了,理论上应当能缓解家长和学生竞争的心理压力。终极的理想目标,则应当是人人都信服的“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

以上所论,其实依然没有跳脱出既有的工具理性思维。这又必须回归教育的原意。建国之初,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教育的属性基本上是生产经济员工,侧重的是配合工业政策在各个部门进行人力上的布局,当然也包括通过考试成绩,筛选出制定政策的精英公务员队伍。随着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年的教育理念必然得跟着改变。除了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摒除一考定终身的做法,也必须更注重人格及人文教育,培养对国家社会有认同感的负责任公民。

这种相当于文化上的转化,要求的是国人观念上的改变,所以无法立竿见影。小六会考改革要成功,有赖于多方面的配合,包括社会对人生价值的反省、家长对教育目的的正确认识、制度如何更公平地奖励及看待不同的职业与成就等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六会考改革仅是起步,打破名校崇拜也只是战术性目标,真正的教育改革,应当立足于思考我们究竟要下一代继承什么样的社会。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