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双管齐下维护医德水平

字体大小:

社论

全国医药理事会前天推出了新版本的《道德准则与道德指导原则》,确保“医生与时并进的同时,维持专业服务水平”。这个供医生遵守的专业准则涉及的不只是医生本身的利益,更是跟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公众也应该对其内容有所了解。

明年1月生效的新版本“准则”针对14年前推出的版本作了8项显著修改,增添13项新条例,涵盖的范围广泛,是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所作的必要调整和改革,医疗业界有几个月的时间去吸收和消化“准则”对他们的影响。

国人现在教育水平高,互联网的发达也让人们更方便获取医药知识,尤其是人们在患病的时候,更会从多种管道去了解病情和医疗方法,因而对医疗有自己的意见。医生面对医药知识水平更高的病患,有其利也有其弊。其利是医生更容易和病患及其家人就病情进行沟通;其弊则是,病患或是其家人对有关病症的一点知识,可能造成他们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或容易受到其他非专业意见的影响,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病患对专业医疗产生不必要的怀疑,是医生经常面对的问题。“医疗环境”的不同已使得医生无法再像过去一样扮演家长式的角色,病患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医生在尊重医患的选择权利和坚持本身的专业判断之间如何适从?就这一问题,准则检讨委员会主席陈志超医生说,新的“准则”让医生更容易做出准确判断。其实,无论一般人的医学和健康知识如何丰富,医生的专业知识还是应该受到尊重。

医疗科技的发达使得一些在过去无法治疗的重病,有了更好的医疗机会,但医生必须花费更多时间与病患或是家人解释,让他们充分了解医疗的进展,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或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长期重病的病患可能基于信心不足,或不愿意再继续承受治疗的痛苦,而选择放弃医疗,这对医生是一项考验。新的“准则”能否给予医生更准确的判断依据,也许还得视个案而定。

新“准则”涉及的另一个尖锐问题是,医生的个人信仰可能影响他们对病患的医疗抉择,在这点上,除了医生必须向病患解释清楚之外,更必须让病患及时得到其他医生的治疗,病患的健康考虑应在医生的个人信仰之上。

远程医疗和临终处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它们跟传统的医药服务有所不同。尤其是临终处理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会是医药界普遍面对的问题。在什么阶段把年老或是临终病患归入“临终处理”是个敏感问题,病人的意愿、家人的情感问题都必须兼顾。

“医者父母心”,是社会上对医生的传统要求,不过,现代医生与病患的关系更像是提供服务者与顾客,或是朋友之间的关系。社交媒体既是医生与病患之间的另一个互动窗户,也带来新型的人际问题。“准则”在这方面给医生作出比较“保守”的指导原则,警惕医生避免利用社交媒体跟病患讨论病情是正确的,这符合双方的利益。

此外,医生违反专业道德而接受法律和医理会的处分事件时有所闻,而“准则”只是提供一些专业行为的规范,医理会因此应该根据新“准则”检讨它对违反专业道德的医生的处分,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此双管齐下才能维护我国医生的职业操守的水平,并加强整体医疗服务业的形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