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维系人口增长的可持续之道

字体大小:

最新公布的人口简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新加坡人口达560万730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3%。其中公民人口(包括新生儿和新公民入籍)增加1%,达340万8900人。去年共有2万零815人成为新公民,同过去几年的情况一样。政府的计划是每年继续引进1万5000名至2万5000名新移民,避免公民人口萎缩。人口结构老龄化是众多亚洲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新加坡要克服这个问题,根本之道还在于提高生育率,以自然的人口增长来保障“新加坡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人口问题和相关政策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小国寡民的新加坡尤其如此。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国际商贸的大都会,闭关自守根本就不是一个政策选项。当然,开放的性质和程度还存在讨论及博弈的空间。在经济层面,发展所需的人力和人才,决定了必须吸引新移民的政策。此外,人口的多寡也决定了国内经济的规模,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因此,若不定时定量吸收新公民,任由人口结构自然老化且萎缩,最终势必动摇国本。

但是吸收移民本身也须有度,太过急促的开放移民进入,固然能在短时期内刺激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带来公共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康乐等社会面的供需失衡。因为这些领域的供应必然滞后于新增人口的需求。这方面,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引进新移民上,近年都有所意识的管控。

此外,新移民的融合问题也需要时间。即使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地方的人口流动,都有融合问题。外来的生活习惯、处世态度、价值观甚至口音,如果在当地扩散得太急太猛,不但容易制造新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紧张,也将冲击社会和谐。对于原本就需要小心呵护的本地多元宗教和种族关系,这种新添的变数必然不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所以,在肯定吸收新移民政策,保持门户开放的大前提下,我们也得因时制宜调整政策,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平衡点。

衡量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其中一项指标,是所谓的人口赡养比例,即20岁至64岁工作年龄人口的数量,对比65岁以上的退休人士的数量。这个比例今年为4.7,2020年为3.8,203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2.3。尽管有人口专家指出,这个指标未必能准确反映现实,因为随着社会的成熟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65岁以上人口都更为健康,甚至依然具备经济生产力;但无论如何,更多的老年人及更少的年轻人,仍然意味着照顾年长者的压力加大,需要更多年轻人去照顾老年人的现实不容忽视。

人的社会存在毕竟不能全然化约为数字,照顾年长者最理想的环境还是健全的家庭。换言之,家庭组织的健康度非常关键。传统的“人养我,我养人”理念,不但照顾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提供情感和精神上的资源,让日常生活更为圆满和有意义。这就不是单纯引入更多年轻人,来补充人口比例所能够解决的。年轻国人必须愿意结婚生育,才不至于把照顾长辈的家庭责任“国有化”。

当然,当代社会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让生儿育女的压力和代价倍增。政府如何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例如提供更便利廉价的托儿服务、社会在公共场所对孕妇和年轻母亲更多的礼让和尊重、企业职场文化更重视家庭生活等等所构成的亲家庭、亲生育环境,都有助于鼓励年轻夫妇多生育。唯有实现这一长期目标,才能确保永续均衡的人口增长,真正实现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社会目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