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裕廊西巴刹大火的考验

字体大小:

社论

前天凌晨裕廊西41街的一场无情大火,吞噬了包括湿巴刹、咖啡店等共55个摊贩,也意味着55个家庭的生计,在一夜间突然陷入困境。此外,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多少也将受到影响。如何尽快为失去谋生摊位的摊主寻找解决方案,让附近居民的购物及用餐去处得到妥当安排,无疑是各有关单位的当务之急。同时,从速找出失火的原因,也能够从中汲取相应的教训,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度发生。各方面的善后工作是否得当,考验着主事者的效能。

大火已经烧毁了整个建筑结构,除了拆毁重建,应该别无他法。但是在这之前,民防部队还得在现场调查,以便确定失火原因。因此,55个摊贩要在原址重新开业,恐怕还需要一段时日。在此之前,如何协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尽早开档营生,必须是当局要特别重视的课题。除了让一些摊主转移到附近的巴刹临时租用摊位,另一个方案是在附近空地搭建临时巴刹。裕廊集选区议员洪维能表示,巴刹附近的两个篮球场可能可以做此用途。

洪维能指出,临时巴刹的水电供应问题,最快或许也要几个月时间才能解决。鉴于重建烧毁了的湿巴刹建筑,需要一两年时间,这就相当于临时巴刹的营运时期。所以,对于临时巴刹的设立,不可能匆促行事。在临时巴刹完成之前,当局可能应当考虑搭建类似流动夜市那样的平台,让摊主在临时巴刹建成以前,就可以提前营业,以免生计中断太久,让他们的家庭生活,面对太多不必要的压力。

同时,市镇理事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当个别同受影响的摊贩洽谈,以了解他们还需要哪方面的协助。一些摊主对本报透露,自己并没有为生意购买保险,一些摊主的家里还有好几个还在求学的孩子,或者正在搬迁到新的组屋。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相信是旁人所难以想象的。希望各个相关部门能协同合作,或提供免息、低息短期的生活及营业贷款,或寻求社会福利团体参与,让受影响的家庭能感受到社会的集体关怀。

这场罕见的大火破坏力强大,民防部队可能要时间仔细调查,才能找出失火的原因。如果是人为纵火,肇事者必须被绳之以法并予以严惩;如果是因为其他意外因素,则民防部队就有义务公布调查结果,让其他的市镇会以及商联会参考,看如何能改进现有湿巴刹的安全标准,预防相同的意外再次发生。各个湿巴刹商联会也有必要在调查报告公布前,先检查既有的设备,包括电路和煤气设施,防范未然。

李显龙总理在2014年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到了通往武吉甘柏地铁站的走道上,有一支丢弃的串鱼丸的竹支,结果竟然得联络数个机构、召开多次会议才得以解决该地段清洁问题的轶事。政府因此决定设立社区事务署,为解决社区邻里的事务,提供一站式的平台。重建被烧毁的湿巴刹和临时安置摊贩,所需要的跨部门协调工作必然繁杂,但疾风知劲草,正是在这种时刻,才能真正考验各公共部门联合解决问题,落实“整体政府”的能力和效率。

建立包容的社会,已经成为社会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包容的社会有时意味着灵活办事,特事特办,用关爱之心超越日常行政管理上的条条框框。裕廊西湿巴刹的大火善后,恰好是一块试金石,一方面检验“整体政府”概念提出至今的成效,另一方面考验社会大众对遭遇不幸的国人的同情心。处理得好,这场大火反而能强化社会凝聚力,让“心件”具体化为温润可感的社会正能量。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