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向“全面教育”进一步推进

字体大小:

社论

人人发挥所长,展现天赋,是我国过去几年来不断强调的教育方针。问题是,在资信科技改变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要如何在教育下一代掌握科技的同时,也在身、心和性格上都能健康成长,成为能够灵活应变的都市人。

新加坡人的性格塑造始于家庭和小学,因此,未来一代从小的教育环境必须提供有利的条件。在追求一个“全面教育”的目标下,学校的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地作调整。

教育部长(学校)黄志明近日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勾勒出教育下一代的愿景:教育部将在小学提供更多“孵育空间”,让学生从小有更多机会,在“不计分的情况下”通过活动探索和培养生活技能,在不断尝试中培养韧性;这包括在小学推广应用学习项目、借助课外活动和户外教育等平台。他所谓的“孵育空间”给人许多想象空间,这个概念的提出显然是要进一步推进全面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于“精英化”,学校将学生成绩排在第一位,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训练出能够满足经济需求的人力,当教育走向“精英化”之后,负面的效果开始显现。所以,我们与其说教育方向作调整,不如说教育回到教育的基本面,那就是教导下一代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好让他们能建立各自的‘指南针’,指引他们应对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黄志明所描述的未来教育,跟传统教育意义类似,差别在于新时代,有新的考验。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但我们不能让手机取代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沟通与交往,新一代人也就必须在这方面重新学习,重新教育。

部长指出:“与雇主交流时所获得的反馈是,新加坡人聪明能干,但大多是被动地等待指示。”我们现在要通过在学校提供更多的“孵育空间”,更多不以分数为目的的活动,培养下一代更能灵活思考和应变的技能,那么学生花在与分数有关的学习的时间也就相应减少吗?这可不一定,因为跟分数无关的学习时间原本并不缺乏,如体育和才艺的活动,今后的问题是如何责成学校提高这类“培养生活技能,在不断尝试中培养韧性”的活动的重要性,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可有可无。与此同时,家长也应给予明确的支持,不要视孩子参加与分数无关的活动为浪费时间。

自2014年起,我国中学开始推行的不同特色的“应用学习项目”,已遍及所有中学,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以致用,培养兴趣。不论是学习编码、或是生态与环境保护,都是为学生提供探索兴趣和发挥技能的空间。在中学称“应用学习项目”,在小学则是“孵育空间”,名堂不一,但方向却是一致地朝“全面教育”发展。

至今在143所中学中,约有一半的中学选择推展以“科技工数”(简称STEM)为主题的“应用学习项目”,这显示我国学生还是从实际的角度来发展课外的技能。

在去年底最新公布的国际学生测试项目(PISA),以及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结果,新加坡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和科学知识名列前茅,给各界很大鼓舞,但我国教育还是必须“审时度势”,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