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香港须把握新契机

字体大小:

社论

香港特区首长选举结果一如各界所料,选出了北京所属意的前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林郑在由1194人所组成的选举委员会中获得777票,成为香港第一位女性特首,一方面反映北京对港政治意志的贯彻,另一方面也显示代表香港精英的选委会人心思定。经历了上届不得人心的特首梁振英任内所形成的社会对立,港人或许应当认真思考如何把握新特首上台的契机,修复严重撕裂的社会互信,重拾流失的国际竞争力,弥补同北京中央政府的关系,避免自己所珍惜的“两制”,在非理性的政治斗争里被“一国”所取代。

林郑的胜出,说明了几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首先,“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让北京对特首人选有绝对的影响力。因此,尽管在社会民调上不如主要对手,林郑由于获得北京的信任,最终赢得选委会的支持。第二,广义的民主/反对派虽然无法左右特首选举结果,却仍然拥有“败事有余”的抵制实力。换言之,如果他们选择不与新特首合作,特区政府最终恐仍将一事无成。第三,相对于大陆而言,2017年的香港已经不是1997年的香港,北京不会因为担心投鼠忌器,而只对香港采取怀柔政策。

动见观瞻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在选举前,就以“女娲补天”的寓言故事,道出香港当前急需修补社会裂痕的事实。在相当程度上,香港社会的政治撕裂,同年轻人买不起房,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有关。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无可否认的这是香港朝野必须即刻着手解决的问题。自2014年“占领中环”抗争运动以来,反对派与港府的对立陷入了恶性循环,后遗症至今还在困扰社会情绪。其中最大的副作用,在于政府无法全心应对全球化冲击的挑战,香港的国际都会地位也因此备受威胁。

在竞选期间和胜选之后,林郑一再强调会注重修补社会裂痕、抑制房价、改革税制和提振竞争力。与其前任不同,林郑对反对派并没有采取对抗性的高姿态,她表示将不论派别筹组政府团队,并且愿意与泛民主派合作。林郑作为特首的第一个大挑战,无疑是如何处理7月1日的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届时将访港参与庆典,反对派势必会利用这个机会动员来表达心声。特区政府如何应对,或将决定香港朝野接下来的互动模式。

港人对“两制”的坚持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对香港利益的追求,也必须建立在政治智慧之上。香港立法会在2015年否决了特首选举的所谓“813决定”,显示反对派激进的态度。民主政治的核心精神之一正是妥协,特别是要求实力相对弱的一方。面对掌握政治优势的北京,香港反对派决绝冲撞的姿态,固然能够激起香港民气,可是对于促进“两制”所需的北京政治信任,却有百害而无一利。梁振英的离去,给反对派创造了改正策略的机会,他们能否善用机会,将决定香港未来的政治走向。

北京和香港之间的政治互信,以及香港社会的裂痕,要修补当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现实利害分析,改善这两者对香港的重要性远大于北京;若任其恶化下去,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全体香港市民。坚持“两制”同追求“民主价值”或许不尽然可以等量齐观,如何根据现实有步骤、有策略地维护和促进香港的利益,才是评价港人政治成败的标准。回顾香港至今的政治演变,最大的教训或许是港人必须学会如何用妥协平衡抗争。给林郑一个机会,也就是给香港的未来一个机会。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